1970年秋,武汉军区副司令姚喆中将带队勘察地形,错过饭点来到小镇。警卫员只买到几个地瓜,愧疚地说:"首长,只能吃这个了。"老将军却乐呵呵地接过地瓜:"我最爱吃这个,长征时想吃都吃不上呢!" 1970年9月的鄂西山区,晨雾还没散尽,六十出头的姚喆中将挂着木棍走在队伍前头。老将军的解放鞋糊满黄泥,裤脚被荆棘刮开道口子,可他浑不在意,只顾着对照军用地图查看地形。身后跟着的参谋们个个气喘吁吁——从鸡叫头遍走到日上三竿,老首长愣是没歇过脚。 "首长,该垫补点吃食了。"警卫员小王第三次提醒。姚喆抹了把花白胡子上的露水,眯眼望着远处山梁:"前头那两座山包还没看仔细,看完再吃!"参谋们悄悄叹气,他们早知道副司令的倔脾气,当年在大青山打游击时,这位爷曾三天三夜不合眼追着小鬼子打。 日头爬到头顶,姚喆终于同意折返。可回驻地的山路被山洪冲断,队伍只好绕道杨家集。镇上唯一的国营食堂早关了门,供销社柜台后头,就剩下五六个拳头大的地瓜蔫巴巴躺着。 小王攥着粮票在青石板街上转悠两圈,红着脸捧回三个带泥的地瓜。参谋们心里直打鼓——姚副司令的胃病是长征时落下的病根,平时炊事班都得单独熬小米粥。 "对不住首长,就寻着这几个......"小王声音蚊子似的。姚喆却笑出满脸褶子,接过地瓜在军装上蹭两下:"好东西啊!长征那会儿要是能啃上这个,做梦都得笑醒!"说着掰开半个塞给小王,"别愣着,趁新鲜吃!" 供销社屋檐下,老将军盘腿坐在地上,啃地瓜啃得咔嚓响。赶集的老乡围过来看稀奇:"大首长咋吃这个?""上我家喝口热汤吧!"姚喆摆摆手:"当年打小日本,能吃上地瓜就是过大年!"有个老汉认出他胸前的淮海战役纪念章,颤巍巍竖起大拇指。 这场景让随行人员眼眶发热。他们想起三个月前去某团视察,炊事班特意加了盘红烧肉。姚喆把肉拨给战士,自己舀了勺白菜汤蹲门口喝。司务长急得直搓围裙:"首长,您这胃......"他咧嘴一笑:"我这老胃就稀罕粗茶淡饭!" 姚喆的简朴是骨子里带来的。1906年生在邵阳佃农家的他,打小给地主放牛。有年冬天饿得啃树皮,让地主婆逮着抽得满背血印子。1928年跟着彭老总闹革命,在平江起义中初露锋芒。长征过草地时,身为团长的他把最后半袋炒面让给伤员,自己带战士挖野菜充饥。 抗战时期在大青山,零下三十度的雪夜里,姚喆和战士裹着同条破棉被。有次端了鬼子据点,缴获的牛肉罐头全分给伤员,自己嚼着冻成冰坨的莜面饼。这些故事,如今还在内蒙古牧区流传。 这次勘察本不用副司令亲自出马。可姚喆拍着作战图说:"打仗的事马虎不得,我这两条老腿还使得动!"为摸清鄂西防线,他带着队伍把百十里山路走了个遍。有天傍晚遇上山洪,六十四岁的老头子拄着木棍,愣是在齐膝深的泥浆里趟了八里地。 这种作风影响着整个军区。后勤部要给首长换新车,姚喆把申请报告甩回去:"我那辆嘎斯69还能跑十年!"直到离休,他的专车都是领导里最旧的,车门关不严实,跑起来哐当响。 啃地瓜的事儿传开后,有年轻参谋嘀咕:"首长何必苦着自己?"姚喆在党小组会上说:"现在老百姓能吃饱饭了,可咱们不能忘本。六零年那会儿,地瓜可是救命粮......" 住在干休所那些年,姚喆保持着老习惯:补丁摞补丁的床单,掉了瓷的搪瓷缸,每顿饭必要掺半碗糙米。女儿给他买件新毛衣,他转手送给门口扫街的老汉。闺女急得跺脚:"爸您这毛衣都穿十年了!"他嘿嘿笑:"身上暖和就行,要啥新衣裳。" 1979年住院时,护士发现老将军的衬衣领子磨成了纱网。秘书要换新的,他摆摆手:"缝缝还能穿,别糟践东西。"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开国中将,用一辈子守着最朴素的道理:共产党的官,不能比老百姓特殊。 现在有些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吃饭讲究四菜一汤。看看姚喆将军蹲在供销社门口啃地瓜的老照片,那些摆谱的人真该脸红。真正的威信从来不在排场里,而在老百姓竖起来的大拇指上。 【文献来源】 《开国中将姚喆传》 军事科学出版社 《武汉军区大事记(1966-1985)》 湖北省档案馆 《大青山抗日斗争史》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姚喆家属口述史料(2015年邵阳党史办采集) #历史#
大家可不要小瞧照片中的这名小男孩,他腰间挂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真枪。1944年,正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