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新婚才十天,西藏军区汽车兵张良善就接到归队命令,不得不匆匆离家,可十个月后,当他归来时,等待他的却是妻儿的坟墓,他跪在墓前,失声痛哭,悲痛万分。 (信息来源:2015-02-09 军报记者——“英雄探妻”主人公迄今仍在驻守高原边关) 昆仑山脉上,刺骨的寒风猛烈地吹着,卷起大量的雪花,它们撞击着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窗户,年轻的军医张炎君把军大衣裹得更紧,眼神专注地望着窗外一片雪白的世界,她来到这座海拔3800米的医疗站已经两年了,高原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她已经适应。 但是,今天她内心忽然涌现出一阵复杂的情感,忍不住想起了父亲,那个大家赞誉为“新藏线上的红细胞”的英雄——张良善,究竟是怎样的往事和选择,使得父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和牺牲的道路呢?她百思不得其解,想要追寻父亲的足迹。 接到调令的那一刻,张炎君心里其实有些不安,她明白,这代表她要像父亲那样,在边境地区长期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那里,但是,当她真正来到这片土地,看到边防战士们坚定有力的眼神和真诚朴实的笑容,她一下子就明白了父亲当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巍峨的昆仑山间,张炎君深刻体会到边防战士守护祖国的担当和重任,父亲默默付出的身影,如同埋下的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悄悄生长,激励她奋发向上,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边防军医。 一切的开端,都源自那张题为《英雄探妻》的照片,在那幅画面里,一位胸前璀璨军功章闪烁的军人,静静地矗立于妻儿的陵寝之前,满脸哀伤,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这位承载着无数荣耀与牺牲的军人,正是张炎君敬仰的父亲——张良善。 1992年,张良善之妻何桂丽于生产时不幸离世,当时,张良善正驾驶运输车行驶于新藏线,为边防士兵运送生活物资与装备。 妻子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以后,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像一根刺扎在张良善的心里,永远拔不掉,当时他不在妻子身边,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这件事变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无论如何都弥补不了。 1984年,怀揣报效祖国的理想,19岁的张良善毅然选择了军旅生涯,成为解放军运输部队的一员,他被派往连通新疆与西藏的新藏线,这条平均海拔达4500米的险峻路线成了他奉献青春的战场。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张良善从未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他是一位新藏线上的英雄,146次往返于这条艰险的道路,像不知疲倦的骆驼,运送了超过750吨的物资,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境地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运输者,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 他热心帮助当地群众,曾经紧急救助过一位突发急性阑尾炎的藏族老人,他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在当地广为流传,被人们传颂,成为一段美好的佳话。 张良善痛失爱妻,悲痛万分,战友们为助其走出阴霾,热心地将在安康医院工作的伍菊介绍给他,而伍菊知晓张良善为人真诚,而且一直默默奉献,深受感动,两人逐渐相爱并结婚,结婚后,伍菊才切身体会到丈夫的工作有多么不容易。 她陪同丈夫张良善走了一次新藏线,艰苦的环境让她更加敬佩丈夫的付出,为了能更好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放弃了在老家安稳的工作,带着女儿来到了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留守处生活。 虽然一家人住在了留守处,但是团聚的机会还是很少,张良善一年到头都在新藏线上忙碌,就连过年也很难回家一趟,妻子伍菊默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慢慢地成为了留守处军嫂们的依靠。 现在边防官兵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手机信号强了,能随时和家人联系;住的地方更舒适了,不再是简陋的帐篷,生病了也能及时得到治疗,医疗保障有了很大提升。 2011年阿里昆莎机场开通,边防至内地时长锐减,张良善之女张炎君,如父一般投身边防工作,他们祖孙三代,皆把美好年华奉献给这片土地,戍守着国家边境线。 2017年,张良善全身心投入"薪火相传信念永恒"主题党课的策划与建设,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甘祖昌同志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到2018年3月,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管理下,昔日偏远的阿里地区首府噶尔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张良善现在还在阿里军分区当副政委,一直都在为边防建设尽心尽力,他的女儿张炎君也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在边防医疗站工作,救治伤病,守护边防官兵们的健康,张良善一家人为边防奉献的故事,也正是许许多多军人家庭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他们默默付出,坚定守护,保卫着祖国边境的安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事迹,或许也能让你更深刻地领会“奉献”的真正含义,他们不求回报,扎根边疆,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这些默默奉献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让我们对“奉献”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武警正军职政委调任省军区政委需要改授陆军少将,而空军和海军不用,主要是因为:一
【12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