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的某个菜市场,闹哄哄地围着一圈人。这么多人不买菜,却盯着一对夫妇手里的一块黑乎乎的煤块议论着! 1973年的一天,宁夏一处考古现场气氛紧张又热烈,一支考古队正小心翼翼地挖掘着,带队的是当地文化站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陈教授(化名),他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挖掘到一座深埋地下的古墓时,陈教授的心跳陡然加快,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他预感这座古墓非同寻常。 随着挖掘工作的推进,古墓的轮廓逐渐清晰,从墓葬的规制和结构来看,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汉代贵族墓,这一发现让整个考古队都兴奋不已,大家的动作更加谨慎,生怕损坏任何一件可能存在的文物。 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队员们陆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等,这些文物已经让大家惊喜万分,然而,真正的惊喜还在后头,当陈教授清理墓中一处角落时,一个被泥土包裹的物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小心地将其取出,轻轻拂去表面的泥土,一个形似松塔的黑色物体出现在眼前。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清理,考古队惊讶地发现,这个黑色物体竟是一枚距今近两千年的“松塔形墨”,墨锭高约6厘米,通体漆黑,表面布满精致的鳞片状纹路,历经两千年岁月,依然完好如初,没有丝毫龟裂,这在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这一发现瞬间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要知道,这样的墨锭不仅是实用的文房珍品,更是研究汉代文化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说起这枚墨锭的发现,还有一段奇妙的故事,发现墨锭的是一位朴实的农妇,那天清晨,她和丈夫像往常一样赶着去集市卖菜,为了抄近路,他们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途中,农妇一个不小心跌入了一个深坑,她惊慌失措,好不容易缓过神来,却发现身旁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出于好奇,她将其捡起,擦拭干净后,觉得这个物件形状奇特,便带回了家。 后来,农妇拿着这个物件来到菜市场,想问问大家这是什么,这时,陈教授恰好路过,他一眼就看出这个“煤块”的不凡,为了得到这枚墨锭,陈教授主动报出50元的高价,在当时,这可是一笔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开销的巨款。 然而,面对重金诱惑,这对朴实的农民夫妇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将墨锭无偿捐献给国家,他们觉得,这么珍贵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应该为国家的研究做贡献。 这枚汉代松塔形墨被永久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工艺价值,更在于它填补了中国墨史研究的空白,为学者们研究汉代的书写文化、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这对夫妇的义举,也成为一段佳话,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保护文物的崇高品德,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和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考古史
谢浩男的买家,凭实力亲自将孩子,拱手退还给了他的亲生父母。但凡内心仅存一丝善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