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鼻窦炎所致##我国约有1亿慢性鼻窦炎患者#】呼吸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鼻腔本该是空气自由穿行的“阳关道”。但当鼻窦黏膜掀起炎症风暴,这条生命通道就可能出现“关卡”——原本畅通的呼吸要道被肿胀组织挤压成“独木桥”,而这种困扰我国近亿人的常见病,在季节交替之际正迎来发病高峰。
“随着温差变化和花粉传播季节到来,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门诊量也环比上升。”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鼻及颅底外科病区主任郭涛提醒,当出现鼻塞、流涕,甚至伴有头痛难眠、嗅觉减退等症状时,需要警惕鼻窦这座“呼吸要塞”可能失守。
我国慢性鼻窦炎患者约1亿
事实上,鼻窦炎作为一种常见的鼻部化脓性炎症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两种。其中,慢性鼻窦炎较为常见。
“慢性鼻窦炎的发作原因有很多,急性鼻窦炎未治愈,可能会引发慢性鼻窦炎;鼻腔本身存在问题,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肿瘤等可能引发慢性鼻窦炎。”郭涛表示,如慢性鼻窦炎未得到有效治疗时,常常会发展为鼻息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慢性鼻窦炎患者数约1亿,其中有将近30%的患者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发生于鼻黏膜、以2型炎症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据了解,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会出现鼻塞、嗅觉减退甚至丧失、流涕、面部肿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与感冒相似,都有鼻塞、流鼻涕、头疼等症状,该如何区分呢?郭涛指出,从病程上来看,感冒大多在7到10天自愈,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则可以持续3个月以上。
从鼻腔到全身的“蝴蝶效应”或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
当鼻腔内的息肉悄然生长,患者往往要承受多重打击。临床数据显示,95%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存在持续性鼻塞,超75%的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甚至丧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些症状不仅可能影响夜间睡眠,导致夜间频繁憋醒、日渐昏沉嗜睡,更可能因持续鼻塞引起的长期缺氧而导致记忆力衰退等问题。
“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患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容易出现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郭涛坦言,有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还不会擦鼻子,分泌物常聚集在鼻腔、鼻窦甚至回流到咽部会引发鼻塞紧张和张口呼吸,颌面部发育停滞,导致上颌前牙不均匀,下唇变粗,出现“侵略性面部外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六成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在手术后两年内都会复发,嗜酸粒细胞型患者24个月复发率更是高达98.5%,部分患者甚至经历十余次手术,鼻腔黏膜在反复切割中逐渐失去修复能力。“疾病的迁延难治和术后易复发的不佳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郭涛表示。
传统治疗方式有局限疾病延绵易复发
专家介绍,当前,对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与内镜鼻窦手术相联合的综合治疗为主,但这两种治疗方式都有其局限性。
具体来说,传统的药物治疗无法消除鼻息肉以及根治炎症,在疗效上症状改善不如手术立竿见影,无法较长时间稳定症状。“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确实可迅速缩小息肉,缓解急性症状,但停药后易导致息肉复发,而若长期口服药物又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如高血糖和糖尿病、骨质疏松和缺血性坏死和白内障、青光眼等。”
与此同时,鼻窦手术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直接消除息肉,降低炎症负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翻修手术切除息肉的成功率逐次下降,一些患者接受了多次手术,有些甚至超过10次,患者发生鼻黏膜永久性损伤和瘢痕形成导致的嗅觉丧失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升高,即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仍面临术后息肉复发和再次手术的高风险。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们对慢性鼻窦炎包括2型鼻窦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加深,对于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开展,使得对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靶向治疗’成为可能。”郭涛进一步解释说,生物制剂通过精准阻断引发鼻息肉生长的关键细胞因子,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其目前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主要症状,包括嗅觉及味觉改善、鼻塞、流涕,并显著减小鼻息肉,安全性高。“这类创新疗法虽在国内应用时间还比较短,但已让部分顽固性患者看到了摆脱‘手术-复发’这一恶性循环的希望,让自由呼吸不再被鼻腔内的小小息肉剥夺。”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见习记者 张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