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娃那点事 民俗故事摆一摆,说说旧时生娃娃。 在小院,生娃娃是大事,大喜事。

好汉的文化 2025-03-28 21:45:19

生娃娃那点事 民俗故事摆一摆,说说旧时生娃娃。 在小院,生娃娃是大事,大喜事。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怀上小孩开始,迎接小孩的到来,就成为家庭的大事,亲友们的大事。 小孩的名字,多是出生前就想了又想,预先起好。 为娃娃取名字的,多是亲友中受敬重的长者,如娃娃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名望的长辈。由娃娃的父母取名,当然也可以。不过,旧时,请更加年尊德长者取名的要更多些。大概,是要借重他们的威重,让娃娃多一份吉祥、平安。 名字,多寄予吉祥寓意。 不过,为了小孩平安,越是珍视的娃娃,小名儿,有时会故意取得低贱。什么“狗娃子”、“莽瓜”、“叫花子”等等,大行其道。 平安,是娃娃出生后的首要要求。 小孩出生的胞衣,小院人叫“衣胞”,多是由小孩的父亲,找隐蔽地方悄悄埋掉。 埋衣胞,常常是在夜晚,尽量避开人,不让人发现。似乎,这关系着小孩的安全。 生了娃娃的人家,有的,会在门上挂个照妖镜之类的东西,辟邪,护佑婴儿与产妇平安。 旁人,不会上产妇家门,避免惊扰婴儿。除了女眷,男性的亲友,一般也不会去惊扰坐月子的。 产妇坐月子,讲究卧床静养,不出门吹风。 俗称,月子里吹了风,会落下病根,以后会多病痛。 这个卧床的时间,是四十天。 这四十天里,你无需劳动,好吃好喝好休息,还接受别人服侍。 四十天一过,你立马被打回原形,该当牛做马还得当牛做马。家里的家务劳动,坡上的体力劳动,马上就落到你身上了。 月子里的好吃好喝,也无非是炖鸡、荷包蛋,有的,会加上一样蹄花。此外,并没有过多的花样。 物质匮乏的年代,就这,已经要费大力来筹措。 其实,很大可能,是月母子先前亲手喂大的鸡公鸡婆。 公公婆婆能干的,可能会有所帮衬。娘家有条件的,会送上一两个鸡来。 其他亲友,生娃娃赶礼信,多半是送鸡蛋。 鸡汤,听起来不错。坐月子,讲究淡盐饮食。那鸡汤,也就少了味道。加上做法、味道单调的重复,这说来是为月母子补养身子的鸡汤,也就真没啥吃头了。 荷包蛋,味道要好些。月子里,讲究吃热性的红糖,少用凉寒性的白糖。多数时候,是用红糖煮荷包蛋。 据说,猪蹄有助于“发”奶水。坐月子时,或多或少,会做一点蹄花汤。不过,同样是少盐少味的。 生娃娃,儿奔生,娘奔死,生死一线间。旧时乡村,医疗条件差,生育没保障。对这种无力把控的事情,乡人只好归之于命。所谓“有命喝鸡汤,无命见阎王。” 解放后,乡里有了卫生院,有妇产科医生。但是,从前,住进医院生娃娃的,很少。 医院附近的人家,会请医生上门接生。 离医院远的人家,不是家里老婆婆,就是邻居妇女,帮忙接生。遇到有啥异常情况,就难以善了了。 资阳县志载, 生孩子满三天,不少人家会举办汤饼会,设宴招待亲友,俗称打三朝。 打三朝时,最重要的仪程,是洗娃娃,为娃娃洗澡。这是娃娃出生后第一次洗澡,有着种种祝福、祈愿的寓意在。所以,会很慎重、严肃,也很欢乐。 洗澡一般是用木盆——乡村里称“脚盆”。木盆里盛上温水,德高望重的老辈,如婴儿的祖母、外婆,加上母亲,三两个人,七手八脚地为婴儿淋水,擦洗,同时说着吉祥的祝福话儿。 亲友,会有特别赶来祝福的。如有客来,自然会办酒菜招待亲友。 不过,这一天的酒宴,不是必然举办的。大多,会在做满月酒或者周岁生日宴——现在称作“宝宝宴”,一并宴请亲友。 《资中县志》记载说,婴儿出生前,外公外婆家,就会为其准备起衣帽鞋被等东西。一出生,当父亲的,会及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把为娃娃准备好的东西带回去。满三天时做“三朝酒”,一月做“满月酒”,周岁举行“开荤”和“抓周”,预测今后前途。同时,周岁必须做生。 小院一带,这些习俗都相同。 有点不同的是,小院地域,娃娃开荤,并不确定在周岁生日之期,多半会延后。大约要参照一下娃娃断奶、饮食的实际。熟人朋友,关心起娃娃成长,有时会问,“多大啦?”“开过荤了没有?”两个问题,都会同时问起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