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日本把全球的散货船订单全给接了。于是有人对中国造船业的未来很悲观,认为一旦这个趋势走下去,很多海外买主,根本不敢在中国下订单。 但说白了,这种现象不过是全球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正常表现,中国造船业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只能靠低价争夺散货船订单的产业了。 就拿外高桥造船来说,去年他们交付的24艘船舶中,既有全球独创的230万桶浮式生产储油船,也有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手持订单里更是塞满了大型邮轮、超大型集装箱船这类高附加值产品。 曾经占据其市场份额15%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如今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这种转型速度,让那些还停留在"中国只会造散货船"印象里的人彻底落伍了。 反观日本造船业,虽然这次借着散货船订单回暖的东风短暂刷了波存在感,但本质问题依旧突出。 日元贬值带来的价格优势只是暂时的,其船厂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短缺、自动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产能扩张严重受限。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日本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已经跌到4%,连欧洲都不如。更致命的是,在LNG船、豪华邮轮等核心领域,日本船厂已经完全被中韩甩开身位,只能在标准散货船这类低利润市场垂死挣扎。 其实中国造船业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未来。大连造船厂建造的M350型浮式生产储油船,采用创新的分段建造法将工期缩短三分之一;外高桥的国产大邮轮项目,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还建立起了自己的标准体系。 这些项目背后,是中国船厂从设计、配套到建造的全产业链升级。现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手持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这种结构性优势岂是日本短期内能追赶的? 那些担心海外买家不敢在中国下订单的人,显然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当韩国船厂因为罢工潮导致交付延期时,中国船厂却能在20个月内完成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的建造;当欧洲船厂还在为碳排放发愁时,中国已经掌握了双燃料动力船舶的核心技术。 市场竞争从来不是靠低价策略,而是看谁能在技术迭代中抢占先机。 日本这次的"逆袭",充其量只是航运市场板块轮动下的小插曲,真正决定未来的,是中国造船业在绿色化、智能化赛道上的持续领跑。
最近一周,日本把全球的散货船订单全给接了。于是有人对中国造船业的未来很悲观,认为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3-29 01:33: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