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篇976字愚昧至极,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18世纪末,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3-29 09:08:26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篇976字愚昧至极,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18世纪末,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消费品。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丰富资源的东方古国,自然成为了英国的首选目标。

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在位已经57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自视甚高,认为天下无敌,不屑与外国通商。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广州的十三行进行,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监管。英国商人对此十分不满,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垄断,获得更多的贸易自由和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决定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前往中国,与乾隆皇帝进行谈判。

马戛尔尼是乔治三世的亲戚,也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曾经成功地与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率领的使团,共有700多人, 包括了军事、情报、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乘坐了五艘船只,其中包括了英国皇家战舰“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带着大量的贺礼和乔治三世的亲笔信,于1792年9月从英国出发,历经九个月的航行,于1793年6月到达了中国澳门。

他们的名义是为了祝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辰,实际上是为了与清政府达成以下几点要求-,允许英国商人到浙江、天津等地经商- 照俄国之例在北京开设英国仓库,为其储存货物- 允许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 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小岛,供英商使用- 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州- 确定船只关税条例,不得随意征收杂费。   然而,这些要求,在乾隆看来,都是不可接受的。他认为,英国是一个远在重洋之外的小国,只是来向中国朝贡,表示恭顺,而不是平等的交往。他对英国的贺礼和科技也不感兴趣,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了一切,不需要从外国学习或购买任何东西。他对英国使团的礼遇,也只是出于对他们远道而来的体恤,而不是对他们的尊重。他甚至还要求英国使团必须向他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对他的臣服,否则就不准见他。

马戛尔尼等人对此感到十分愤慨,认为这是对英国国王和英国国威的侮辱,拒绝了乾隆的要求。双方在礼仪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谈判陷入了僵局。最后,经过一番周旋,双方才勉强达成了妥协,英国使团在欢迎宴会上向乾隆行英式的单膝下跪礼,在正式的寿宴上则向他行三跪九叩礼。

但这样的妥协,并没有改变乾隆对英国的轻视,也没有让他对英国的要求有任何的让步。他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所有请求,还下令让英国使团立即从陆路离境,不准再回来。在英国使团离开之前,他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乔治三世,表达了他对英国的傲慢和轻视,也彻底关上了中国与西方的大门。   他的称呼,也显示了他对乔治三世的不尊重,没有用“陛下”或“国王”等正式的头衔,而是用了“尔国王”这样的简略的称呼。

在正文部分,乾隆逐一驳斥了英国使团提出的通商要求,认为这些要求都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天朝的体制,也没有好处。他还用了“更张定制”、“越例”、“断不可行”等强硬的语气,表明了他的不妥协的态度。

他还自夸说“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暗示了他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了一切,不需要从英国学习或购买任何东西。

在结尾部分,乾隆又用了“咨尔国王”、“尔国王”等称呼,重复了他的傲慢和轻视。他还要求乔治三世“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住他的国家和太平之福。这里,乾隆用了“朕”、“尔”等人称代词,表明了他把自己当作天子,把乔治三世当作臣子,要求他永远服从中国的治。他还用了“赐”、“赍”等动词,表明了他把自己的信和礼物当作恩赐,而不是平等的交换。

但清朝时期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得中国日渐衰落,到了后来,还爆发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场由英国发动的,以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和割让领土为目的的不平等战争。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的自我封闭,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被彻底暴露出来,与英国的现代化水平相差甚远。

中国的火器落后,船只陈旧,士兵缺乏训练,指挥混乱,不敌英国的轮船和洋枪。中国的政府腐败,官员贪污,民众苦难,不堪一击。中国的文化自满,思想僵化,闭关锁国,不思进取。

中国的国力衰落,国际地位下降,成为列强的侵略和剥削的对象。在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赔偿战争赔款,容许鸦片贸易,承认英国的领事裁判权等等。这些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从此,中国开始了一段艰难的近代化历程,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苦难,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重新站起来,走向了繁荣和强大。

0 阅读:1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