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6日深夜,上钢三厂的司炉长丘财康在炼钢时不幸发生事故,1300度高温的钢水倾泻而出,烧伤面积达身体的近九成。
1958年5月26日的深夜。对丘财康来说,这本该是个平凡的夜班。作为上钢三厂的司炉长,他正如往常一样监测炼钢炉的运转。突然,意外发生了!滚烫的钢水倾泻而出,眨眼间将丘财康的全身烧伤。1300度高温,烧伤面积竟达89.3%!情况万分危急。 工厂领导闻讯赶来,立即组织将丘财康送往当时上海最好的广慈医院抢救。 看到被送来的是位钢铁工人,医生们纷纷赶来施救。经过初步检查,医生们大吃一惊——如此大面积、高深度的烧伤,国外权威医学文献明确指出,超过72小时,基本无法存活。面对同志们焦急的目光,面对丘财康微弱的呼吸,医生们一筹莫展。 丘财康被转入隔离病房后,广慈医院开启了一场殊死较量的抢救行动。院方调来了最优秀的护士,组建专门的护理团队,全天24小时守护着这位重伤员。为了帮助丘财康恢复,医护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 整个上海,整个国家,都在为抢救丘财康而日夜动员。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调集各方资源,全力保障抢救工作。 社会各界也持续关注,工厂员工自发组织慰问团,纷纷到医院看望这位重伤的劳模。一封封慰问信,一桶桶鲜血,还有各式营养品,源源不断地送到病房。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他救活,创造一个医疗奇迹。 丘财康的病情让整个医院笼罩在一种深沉的关切之中,医院的饭厅里,墙上破例地挂着一张病情表,详细记录着他每日的身体状况变化。 这张简单的纸条,却凝聚了无数人的期待与关注。每一次他的体温回升,病情略有好转,站在旁边的人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他康复的希望。那一刻,仿佛整个医院都在为丘财康祈祷,愿他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工厂,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丘财康的爱人华秀芳得知丈夫的伤情后,急匆匆赶到医院。她悄悄地推开病房的门,看到床上的丘财康满身的伤痕和肿胀,心中一阵剧痛。 那个曾经英俊挺拔、充满活力的男人,眼下却躺在那里,面容苍白,身体弯曲。她的心瞬间被紧紧攥住,几乎难以呼吸。然而,就在此时,丘财康睁开了眼睛,看到是自己的妻子,嘴角勉强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轻轻说道:“你放心好了,我一定会活下去,因为党委书记告诉我,我一定能活。”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华秀芳的心,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她含着泪微笑,心中既是安慰,也充满了无尽的担忧。 丘财康似乎总是在用自己的坚强安慰着身边的人。 即便在重伤之后,他依旧没有放松对工作的思考和对党组织的关注。他继续念叨着那些他在车间里的琐事,甚至在梦中都不忘工作。 一次,他突然喊出了“铁水!铁水!包子放下一点,行车靠过来!”这些话听起来那么熟悉,仿佛他依旧在车间里指挥钢铁的熔炼。华秀芳吃了一惊,轻声询问:“财康呀!你在说什么?”丘财康迷迷糊糊地醒过来,疑惑地看着她,“我没说什么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那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透露了他对工作的极度牵挂和内心深处那份未曾放下的责任。 病房的电钟在安静地走动,每一次指针的跳动都仿佛在提醒着丘财康,时间的流逝让他更加焦急。他渴望着车间总支书记能早一点来看望自己,询问他车间的工作进展。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工作的热情,甚至对自己的病痛毫不在乎。 当总支书记刘光同志终于来到病房时,丘财康眼中流露出的光芒让人心生敬佩。他微笑着对刘光说:“我的皮肉灼伤了,但是骨头没有伤,眼睛也看得清楚,只要医好了,我还要炼钢。”他的一番话,简简单单,却满含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渴望。那一刻,丘财康的坚韧与无畏,仿佛给予了刘光同志无尽的力量与信心。 尽管全身的疼痛如潮水般涌来,丘财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不断地想着厂里的生产状况,心中对于工作的思念让他忽视了自己身上伤口的痛楚。即使在重伤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对工厂、对生产的强烈关注。这种责任感,源自于他对工作和团队的深厚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支撑着他在生死之间挣扎,始终不放弃。 厂长和党委书记也亲自来看望他,鼓励他坚强地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丘财康虽然身心俱疲,但他从不言弃。市工联的负责同志也来看望了他,丘财康几乎是下意识地说道:“我要早些回厂去,我要赶英国。”他的一句话,透露出他对工作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他不愿意因伤病而停滞不前,心中始终想着如何尽快恢复,回到他所热爱的岗位上。 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终于换来了奇迹的诞生。整整一个月的艰苦抢救,丘财康的伤势终于渐渐好转。从烧伤面积89%到伤口逐步愈合,从卧床不起到可以下地行走,这一路跌宕起伏,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动员力,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