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吴佩孚答应母亲提的要求,把干妹妹张佩兰纳为妾室。结婚后,两位夫人为了得到吴佩孚的宠爱,两人换着折腾他,每天都会到半夜,才会罢休。不久后,吴佩孚就苦着脸说:“这比打仗还痛苦。”
吴佩孚,1874年出生于四川省闻喜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06年,吴母在当地的姑娘中,选中了豪门李家的千金嫁给他。吴佩孚与李姑娘见面后,也被她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就这样,在双方家长的撮合下,吴佩孚与李姑娘喜结连理,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李氏嫁入吴家几个月,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吴母开始变着法儿地刁难李氏,甚至当着儿媳的面,说一些难听的话。 李氏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羞辱,当即收拾细软,回了娘家。吴佩孚为了挽回妻子,修复家庭,吴佩孚特意在长春租了一套宅子,将母亲和李氏接来同住,希望一家人能够重归于好。 然而,让吴佩孚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一家团聚没多久,母亲竟提出想让自己的干女儿张佩兰做自己的儿媳妇,以解儿子膝下无子的燃眉之急。 吴母见儿子不从,勃然大怒,指责吴佩孚忘恩负义,不孝顺自己。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同意母亲的这个要求。1907年,他迎娶了干妹妹张佩兰。 本以为两个女人能相互帮衬,让家中更加和睦,但李氏和张佩兰却水火不容。两人都想独占吴佩孚的宠爱,明里暗里地斗个不停。吴佩孚左右为难,白天要操持军务,晚上还要调解两个女人的矛盾,常常忙到深夜,疲惫不堪。他无奈地感慨道:"我打了那么多仗,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但这后院之争,真是比打仗还要痛苦啊!" 虽然在家庭生活中捉襟见肘,但吴佩孚在军中,却是一个让部下们敬佩和惧怕的存在。 吴佩孚,这位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常常以冷静、务实的个性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成就,尤其是在情报工作和军事战略方面的卓越能力,使得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然而,除了军事才能,吴佩孚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力,也使得他在官场和军队中积累了不少支持者和盟友。 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之际,吴佩孚被派往日本,担任重要的军事情报工作。日军少佐守田利远带领吴佩孚等人,秘密渡海前往旅顺、大连等地,刺探俄军的军事动向,尤其是针对俄国东方舰队的实力进行调查。此行虽然危险重重,但吴佩孚凭借其深厚的军事素养和冷静的处事风格,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对于日军来说,吴佩孚的表现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守田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认为他为人温和、举止得体,做事从容不迫,完全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吴佩孚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圆滑,往往能够巧妙地化解冲突与矛盾,不露锋芒。正因为如此,守田亲切地给吴佩孚起了个绰号——“总有法子先生”。这个称号既是对吴佩孚情报工作能力的认可,也反映出他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游刃有余。守田不仅对吴佩孚表示了高度的赏识,还破例奖励了他500大洋,并允许吴佩孚请假一周,骑马回家探亲。这一切都昭示了吴佩孚在日本方面的高人气与独特地位。 然而,吴佩孚的为人并非仅仅局限于军事才能和冷静的判断力。他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世界,对朋友极为重情重义。他和郭绪栋的友谊便是其人际关系的一大亮点。郭绪栋曾是吴佩孚的知己,两人有着深厚的情谊。郭绪栋曾戏谑道,“人说秀才遇见兵,我是在兵里头遇了秀才。”他虽然未曾中举,却与吴佩孚的关系深厚,且并不因吴佩孚日后声名显赫而自愧不如。吴佩孚常常提醒自己,成功之后不能忘记帮助那些曾给予自己支持的人。在郭绪栋的困境中,吴佩孚并未忘记昔日的情谊,反而竭尽全力为他谋划未来。 郭绪栋曾提出,希望能回家乡做一官半职,而吴佩孚则立即响应,毫不犹豫地准备帮助他。郭绪栋表示自己不愿做一名普通的省长,而是希望能够担任山东省长。面对这个要求,吴佩孚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陷入了深思。他清楚地知道,山东省长这个职位背后涉及的复杂利益纠葛,尤其是当时的现任省长熊炳琦与曹锟的关系密切。此时,吴佩孚既要维护与曹锟的关系,又要尽力满足郭绪栋的要求,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然而,吴佩孚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心里清楚,如果能够为郭绪栋实现愿望,不仅能加深二人之间的友情,还能让自己在日后的政治布局中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支持基础。于是,吴佩孚开始了漫长的游说过程。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他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途径与人沟通,软磨硬泡,最终成功说服了北京政府任命郭绪栋为山东盐运使,而这一职务的权力足以与省长相提并论。尽管郭绪栋对这一结果并不完全满意,但吴佩孚的坚韧与执着最终让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件事不仅证明了吴佩孚的个人魅力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也反映出他深谙官场的潜规则与人情世故,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游刃有余地推动事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