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邓华被解除党内外职务,并在特殊年代被转业至地方。一年后,他被发配到四川省担任分管农业机械工作的副省长,这一当就是16年。
邓华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不仅是战略眼光独到的指挥官,也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的战士。从1937年到抗战胜利的那几年,邓华在平型关到晋察冀一线的战斗中,屡屡表现出色,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9月,在平型关战役爆发前,邓华作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的政训处主任,参与了八路军对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迎战任务。这场战斗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意义重大,邓华与团长杨得志共同指挥的部队,面对着数量远超自己的敌人,毫不畏惧,敢于迎接挑战。在双方激烈交战中,八路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和机动战的优势,凭借熟悉地形和超强的战术机动性,成功歼灭了日军1000余人,给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取得了中国军队抗日的第一个大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提升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也让八路军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证明了中国军队具备与世界强敌抗衡的能力。 到了1940年,邓华已经逐渐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的一位重要指挥员。8月20日到12月5日,他被任命为涞灵战役左翼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带领包括第1、第2、第6、第26团和察绥支队在内的多支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大小战斗。邓华的指挥下,左翼队与日伪军展开了多次交锋,共歼敌500余人,摧毁了敌人的多个据点。这一系列战斗展示了邓华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高超指挥能力,尤其在游击战和麻雀战的运用上,显示出他对于敌我态势的深刻理解和应变能力。 1941年9月19日,邓华率领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主力在古树台附近设伏,成功毙伤日军150余名。他采取的伏击战术准确无误,不仅让敌人陷入重重包围,也进一步打击了敌军的士气。接下来,邓华指挥部队进行了多个小规模的麻雀战,有效牵制了敌人,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在南北强安一带,邓华率部与日军3000余人展开了激烈对抗,从上午10时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经过数小时的顽强抵抗,邓华的部队成功打死日军120余人,再一次展现了八路军游击战的优势,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1942年,邓华的指挥更加得心应手,战斗频次和规模都达到了新高。从1月到8月,邓华率领第4军分区与日军进行的战斗多达230余次,成功歼敌1300余人。这一时期,邓华不仅注重小规模的战斗,还频繁进行大规模的袭击,极大地削弱了日伪军的战斗力。尤其在1943年,他带领部队进行了一系列重点打击,其中包括攻克西口头、三打刘库池、夜袭东寺和强攻谭庄等一系列战斗,总计毙伤日伪军782人。邓华不仅在战术上灵活多变,指挥有力,而且在组织协调和群众动员方面同样表现卓越,他深知与敌人作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还涉及到民众的支持与合作。通过组织和调动广大民众的力量,邓华成功恢复了多个被敌占据的村庄,并摧毁了敌人的多个堡垒,这为解放区的恢复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在邓华的指挥下,第4军分区始终保持着高频率的战斗,不论是与日军的阵地战,还是游击战,都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仅在1943年9月至12月之间,他指挥的部队便与日伪军作战432次,歼敌2400余人,堪称一位名副其实的抗日战神。这个阶段的胜利,不仅使邓华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增添了宝贵的信心与希望。 邓华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得益于他深刻的战术眼光和灵活的指挥才能。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邓华始终能够冷静应对,充分发挥游击战和麻雀战的优势,使敌人无法适应中国军队的战斗方式。他深知抗战胜利不仅仅靠硬拼,还要靠战术创新与敌人的消耗。无论是在平型关的决战中,还是在涞灵战役的左翼战斗中,邓华都能深刻理解敌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这也是他屡屡获胜的关键。 1959年7月,邓华被解除了党内外的职务,随后被转业到地方工作。这对邓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一年后,邓华被调任到四川省,担任分管农业机械工作的副省长。对于一个从军多年的他来说,农业机械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这个陌生的工作,邓华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一股革命者的韧劲,迅速投入到新的岗位中。 刚到四川的时候,邓华对农机工作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他深知,要做好工作,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视察之旅。 5年时间里,邓华走遍了四川170多个县市,实地考察了数不清的厂矿和农村社队,即便是位于大山深处的偏远村寨,他也没有放过。 走访的过程中,邓华详细了解农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勤勉努力,邓华终于掌握了农机工作的诀窍,成功带领团队将四川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搞得井井有条,为当地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