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0岁的茅以升瞒着妻子和21岁的年轻女孩相恋,并生下了一个女儿。22年后,妻子刚去世,茅以升就要把这对母女接回家。6个孩子强烈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多年后,他后悔不已。 茅以升,一位在中国现代桥梁工程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学术追求与责任感,从小就立下了“造出最结实的桥”的人生目标。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茅谦是举人,曾创办《南洋官报》,而父亲茅乃登则是一名记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茅以升自幼受到文化的熏陶,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和求知欲望。 茅以升6岁开始读私塾,7岁进入当时国内首批新式学校之一的南京思益学堂,后又在江南商业学堂继续学业。在学堂中,他接触到许多与传统私塾教育不同的内容,这激发了他对科学与技术的浓厚兴趣。然而,他的志向真正成形,还得从一次令人痛心的经历说起。10岁时,家乡端午节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文德桥上人山人海,而茅以升因身体不适未能前往。然而,就在他留在家的这一天,文德桥因承载超出负荷而崩塌,造成多人伤亡。 从那时起,桥梁成为茅以升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仔细观察每一座桥的结构与设计。他将书本中所有关于桥梁的知识都记录下来,将看到的相关图片剪贴保存,逐渐积累了厚厚的资料。桥梁从一件普通的基础设施变成了他毕生的兴趣与使命。 1916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在学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工程技术,还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潜力和动手能力。同年,他参加了清华学堂组织的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而获得前往美国深造的机会。这是茅以升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后来的桥梁工程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赴美留学的茅以升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作为他的研究方向。1917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桥梁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对桥梁结构和材料的力学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种扎实的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应用的实践经历,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具备国际视野的工程师。 茅以升的求学旅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也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程技术领域的人才严重匮乏。茅以升的海外求学,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代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试图改变国家落后局面的努力。他肩负着超越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学术上,茅以升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对创新的追求。他深知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康奈尔大学的学习经历使他意识到,桥梁的设计需要兼顾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他还注重工程实践,亲身参与桥梁施工项目的测量和设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茅以升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毅然回到仍在动荡中的祖国。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技术人才,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时的中国,许多桥梁还停留在简易木桥和石桥的阶段,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茅以升回国后,立即投身到桥梁设计与建设工作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桥梁工程的进步。 1946年,茅以升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战,他作为首席工程师主持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终于落成通车。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茅以升在一次出差时,认识了年仅21岁的女子权桂云。权桂云青春靓丽,热情奔放,对茅以升倾慕已久。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堕入了热恋。 不久,权桂云便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儿。茅以升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常常去看望她们母女,对她们百般呵护。终于,茅以升向戴传慧坦白了这段婚外情。戴传慧听后抑郁症越来越严重。最终,这位曾经的贤妻良母含恨离世。 戴传慧的离世,让茅以升备受打击和内疚。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下了十万字的回忆录,将他和戴传慧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希望以此表达内心的歉意。孩子们看到父亲的悔过之心,对往事也渐渐释怀。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父亲在写完回忆录不久,就迎娶了权桂云,并把她们母女接到了家里。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茅以升的子女们。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第三者"成为新的母亲。权桂云本想好好照顾茅以升,修补他与子女的关系,却遭到了子女们的百般刁难,甚至谩骂。同时,外界对这桩婚事的流言蜚语也传得沸沸扬扬。在内外交困下,权桂云的身心也受到了严重创伤,抑郁症日益加重,最终也撒手人寰。 短短七年间,两任妻子相继离世,儿女们也与他反目成仇。晚年的茅以升备受病痛折磨,在病床上孤独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回想50岁时做出的那些选择和错误,他不禁悔恨万分。如果当初能够及时回头,好好珍惜原本美满的家庭,也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1946年,50岁的茅以升瞒着妻子和21岁的年轻女孩相恋,并生下了一个女儿。22
底层史观吖
2025-03-29 11:41:58
0
阅读: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