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71岁的左宗棠娶了17岁的章怡为妾。洞房花烛夜,左宗棠走进卧房,章怡赶忙擦擦眼角说:老爷,我来伺候你吧。没想到左宗棠却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这把年纪还纳什么妾呢?不用做妾,做我孙女吧!
左宗棠,清朝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其一生始终与戎马生涯紧密相连。在清朝八旗和绿营兵力日渐衰弱、战斗力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左宗棠敏锐地意识到必须通过彻底的军队改革来扭转颓势。他借鉴了明代名将戚继光“束伍”编练法,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军队训练方案,强调纪律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这一理念与同时期的曾国藩等重臣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了湘军的组建与发展。 左宗棠深知,仅有武力不足以确保军队的长久稳固,故在训练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军事技能的提升,更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融入士兵的日常教育中。他坚信,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来自于精良的装备和严密的战术,更源于官兵之间的信任与共同的价值观。在西北作战期间,左宗棠严格执行军纪,明确禁止士兵在临阵外进行杀戮、奸淫、掠夺财物或焚烧粮食等行为。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士兵,严厉依照军法处理,确保军队的清廉和纪律性。 左宗棠以身作则,展现出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范。他亲自参与艰苦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树立了领导者应有的榜样。这样的作风不仅增强了将士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也使得湘军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士气的高涨,为左宗棠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战争战略时,左宗棠始终坚持“慎”字为要。他深谙战场风云,注重全面掌握敌情、地形等关键情报,确保每一次出兵都经过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分析。左宗棠强调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确保前线部队能够得到及时的补给和支援,从而保证战斗的持续推进。他反对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出战,提倡“缓进急战”的策略,通过稳扎稳打的步伐,逐步瓦解敌军的力量,为速战速决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清朝八旗与绿营兵力的日益衰退,左宗棠深刻认识到传统军事体制的弊端,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方针。他敏锐地察觉到海防现代化的重要性,积极倡导以新式轮船替代老旧战船,顺应海防现代化的潮流。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海军的作战能力,也为清朝在面对外来威胁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防线。为了实现海防的统一指挥,左宗棠推动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确保海防建设的有序进行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在海防建设中,左宗棠不仅关注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还强调兵民联合御敌的重要性。他倡办“渔团”,组织渔民参与海防,不仅增强了地方的防御力量,也促进了渔业的发展,体现了其综合治理的智慧。这一举措丰富了近代中国的海防思想,推动了海防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塞防方面,左宗棠坚持国家领土“寸土必争”的原则,尤其重视新疆的战略地位。他深知新疆作为西北边疆的重要性,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屏障,更是连接中亚与中国内地的关键节点。为此,左宗棠在整复新疆时,注重“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并且重视后勤保障,确保“筹饷、筹粮、筹转运”四大要素的完善。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效地粉碎了英、俄两国的阴谋,确保了清廷的统一权威,还在政策上采取了有利于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的方针,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在物质供应方面,左宗棠巧妙地解决了“兵、饷、粮、运”四大困难,确保了军队的后勤保障。他的军事指导尤为出色,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部署,合理安排了作战顺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他坚持“缓进速战”的原则,在用兵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物质准备和情报收集,真正做到见招拆招,灵活应对敌情变化。这种深思熟虑的作战方式,使得左宗棠在三年的征战中,仅用四个多月的实际作战时间便完成了对新疆的收复,展现了其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 1881年,对于71岁的左宗棠来说,本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光,却因一纸圣旨,娶了一名叫章怡的17岁少女为妾。在那个时代,老夫少妻并不罕见,但左宗棠却显得十分无奈。 慈禧太后下旨赐婚,本是天大的荣耀,左宗棠却难掩内心的烦闷。一是自己已年过古稀,实在无心再续弦;二是不忍心耽误一个青春少女的终身幸福。但皇命难违,左宗棠只得硬着头皮,将章怡娶进门来。 洞房花烛夜,左宗棠走进卧房,看到章怡正强忍泪水,努力挤出一丝微笑。"老爷,我来伺候您吧。"少女怯生生地说。左宗棠闻言,不禁长叹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他虽位高权重,却从不以权势欺凌他人,尤其不忍心辜负这样一个无辜的少女。 左宗棠见状,抚慰道:"别哭了,往后你就在府中做我的孙女吧。我会好好待你,将来再为你寻一门好亲事。"
这一番话,让章怡感动不已。她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位真正的善人。尽管这桩婚事是皇命所迫,但左宗棠却以他的仁厚和善良,为这场婚姻注入了全新的意义。在那一刻,章怡在左宗棠身上,看到了一位慈祥的长者,而非妻妾成群的达官贵人。
李均
骚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