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儿子因严重违反军纪被中央下令抓捕,他听说后竟勃然大怒,放话道: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3-29 15:34:06

1979年,许世友儿子因严重违反军纪被中央下令抓捕,他听说后竟勃然大怒,放话道:“谁不要讲情面,直接枪毙! 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期间,许世友的人性光辉显现。一名临终的敢死队员在最后时刻呼喊着许司令的名字,这让许世友深受触动。他立刻赶往医院,尽管未能听完战士的遗言,却坚持寻找这位战士遗留的家庭问题。即使面临许多困难,许世友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寻找的机会,最终在上海解放后找到了战士的女儿,并尽力为其提供帮助。 许世友尽管严厉,但他对部下却是十分关怀。有次一个部下犯了错误,许世友在处理此事时显示出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不仅没有严厉处罚,还鼓励其汲取教训,继续忠诚地服务。 然而,1968年,他的大哥孙子许道焰求助于他,希望通过许世友的影响力解决就业问题。面对这种私人利益的请求,许世友坚持原则,拒绝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家人谋取不当利益。 许世友的一生中,他的家庭责任与军事职责始终交织在一起。 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自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希望许光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将他接到城市,并安排他入伍,后续还送他去学校补习文化知识。凭借勤奋和聪明,许光很快就在新成立的中国海军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舰艇指挥员。 1956年许世友出于对母亲的孝道,召回了正在海军服役的许光,要求他回家照顾年迈的祖母。这让许光失去了继续在海军中晋升的机会,他只能调回老家工作,并最终转业到地方政府。 许光的职业生涯虽然平稳,但与同期的战友相比,他的职务显得过于低下。在内心深处,许光对此感到不满,但受到父亲威严性格的影响,他未曾敢明言。许世友对于家族成员的期望是严苛的,他反对利用职权为家人谋私利。当许光稍显不满时,许世友便严厉地提醒他要珍惜并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位。 许光逐渐接受了在家乡的生活与工作,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始终保持着对公职的忠诚与尊严。他的生活与许世友早年种地的生活方式相呼应,两代人都保持着一种朴素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后来许光去看望许世友,许世友想要将自己种的地瓜让许光带回去。许光婉拒了,无奈之下许世友只好让许光带些腌菜回去。许光离开后,许世友对自己让许光回去照顾老母亲的决定感到有些愧疚,觉得自己似乎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1979年,许世友却突然扬言要开除女儿军籍,枪毙二儿子。 原来,当时在1979年的越南东线战场上,许世友将军领导中国军队参与了激烈的作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军,许世友的军事职责需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他在那段时间内无法关心家庭事务。战争结束后,许世友才有机会从战友那里得知家中近况。 结果许世友得知他的三女儿许华山本应在自卫反击战期间履行军事职责,却选择在这关键时刻度蜜月,这在许世友看来是对军人职责的严重忽视。他随即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要求女儿立即返回部队,否则将开除她的军籍。 而对于二儿子许建军,许世友则是操了更多的心。许建军在军中触犯军纪被逮捕,这一消息直到在北京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被告知给许世友时,他才得知。许世友对此反应激烈,他在会议上愤怒至极,甚至直接放话:“谁都不要讲情面,直接枪毙!” 后来许世友冷静下来后,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许建军会变成现在这样。 但许世友仍然很关心二儿子许建军,在他的晚年,许世友在病榻上频繁地张望,寻找儿子许建军的身影。然而他去世前未能与儿子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了两人的一大遗憾。 许世友将军一生朴素,尤其在他的晚年,他依然坚持军人的生活习惯,不追求任何奢侈。 1985年3月,许世友应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顾委华东组会议。尽管被安排入住的是上海锦江饭店的豪华“总统套房”,许世友却表示极大的不适应,并要求更换为更符合其习惯的简朴木板床。 会议结束后,尽管上海市领导诚意邀请他继续享受饭店的高级待遇,许世友却选择立即离开,转而住进条件更为普通的上海延安饭店。 许世友的穿着打扮同样简单。他一贯只穿军装,对衣物破损不加修饰,当领到新军装后,他穿着感觉不适,要求对其进行洗涤和处理后才愿意穿上。对于鞋子,他坚持穿着简单的部队发放的布鞋,甚至拒绝穿戴更为舒适或高档的鞋类。 即便是在交通工具上,尽管有条件使用高级轿车,许世友却坚持使用简朴的吉普车,并拒绝接受为他特别调配的带空调的进口车。在饮食上,许世友的选择也同样简单和健康。他吃的是简单的青菜、豆腐和苦瓜,不追求高档或精致的菜肴。 1985年,许世友被诊出肝癌晚期,得知这一情况的许华山赶回南京看望父亲。面对死亡的即将到来,许世友表现得很乐观。他甚至在病房内偷偷喝酒,尽管这导致他的病情加重。 许世友病重的消息传出后,他的战友们都来看望他,但只能隔着玻璃远远地看上一眼。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以80岁的年纪辞世。

0 阅读:76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