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湾老兵唐志平携太太回到山东老家,却把弟弟吓了一大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问道:“三哥,你真的还活着吗?国家都追认你为烈士了。” 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国家风云变幻,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斗争。 当时,唐志平只有13岁,但生活的残酷已迫使唐志平早早踏上生存的征程。唐志平家四兄弟中,唐志平排行第三。 家境贫寒,无法养活四个孩子,因此大哥和二哥早已奔赴东北谋生,而唐志平留在山东,参加了抗日部队,后来又投入到了解放战争的激流之中。 随着新中国的曙光初现,1949年,唐志平在山东的家中写下了家书,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以及对大哥在东北安危的关心。 家书未获回应,部队的行动又一次将唐志平带离了思念的故乡。 接下来的岁月中,唐志平的军旅生涯继续在福建南下,直至参与金门战役。战争的洗礼让唐志平历经生死,最终不幸被俘,带到了台湾基隆港。在台湾的初期,唐志平每日都在军事教育中度过,直至被分配到台北南大门的乌来乡。 乌来乡的军事生活日复一日,直到一天,唐志平遇到了两位当地的小姑娘。她们的出现打破了唐志平的平静生活,尤其是陈锦,她勇敢地表达了对唐志平的喜欢。尽管开始时只是偶然的关怀,唐志平与陈锦的关系逐渐升温,并最终走向了婚姻。 婚后,唐志平与陈锦的生活伴随着部队的频繁调动而四处奔波。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980年唐志平从军队退役。 退役后,尽管唐志平仍有部队的薪水,但生活的压力并未减轻,三个孩子的抚养和太太家庭的赡养责任,促使唐志平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在退伍后不久,唐志平选择了回到太太的故乡乌来乡,并用积蓄购买了一台货运卡车,开始了货运生意。 那时候的乌来乡只有两台货运卡车,唐志平的卡车使唐志平在乡里的经济地位显得格外突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一行业,唐志平所在的货运市场很快变得饱和。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唐志平决定转行,租下一间门面房开设了乌来乡唯一的山东水饺馆。 饺子馆虽小,但因其独特性与家人的努力,很快赢得了镇上居民的喜爱。每天一大早,唐志平便骑摩托车去市场采购新鲜食材。 回到家中,全家人——包括唐志平的太太、岳父母以及三个孩子——都会帮忙制作饺子。 几年间,饺子馆不仅稳定了唐志平们的经济来源,也成为家庭团聚的场所。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唐志平的身体也因多年的劳累开始透露疲态。 太太常劝唐志平放慢脚步,享受些许安宁。 1987年,听从太太的建议,唐志平决定退休,将饺子馆转手给他人,开始了更加悠闲的生活。 退休后不久,得知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唐志平和太太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回家的准备。 离开乌来乡后,唐志平们从香港经广州飞往青岛。 到达青岛后,唐志平便花费800元租了一辆小面包车,以模糊的记忆为指引,开始了寻找故乡的漫长旅程。 途中,唐志平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停车询路,车辆颠簸使唐志平们疲惫不堪。 夜幕降临,无处问路,司机夫妇好心停车,让唐志平们在车内休息,并跑到附近村庄为唐志平们带来食物。 终于,在第二天凌晨四点,唐志平们到达了故乡所在的王庄。唐志平让司机在村头停下,多付了200元车费作为谢意。 唐志平们步行进村,由于夜色浓重,原本熟悉的景象变得陌生。 唐志平几次想敲门询问,但又因夜深不便打扰。 池塘边的老宅,虽然年久失修,但对唐志平来说却有着无法言说的亲切感。 在这里,唐志平找到了仅存的亲人——弟弟唐志凯,以及多年未见的乡邻。 家门口的重逢让唐志平激动不已,但心中也满载着深深的哀愁。 几十年的流离失所,家乡的变化,以及亲人的凋零,构成了唐志平心中难以抚平的创伤。 唐志平的归来,虽然晚了几十年,却仍带给家人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在家的那段时间,尽管身处破败的环境,却是唐志平四十年来睡得最安稳的时光。 唐志平与弟弟的长谈,更是弥补了彼此多年的思念。此外,弟弟还向唐志平展示了当年政府颁发的“失踪军人通知书”与“烈士证明”,这些黄旧的纸张,见证了唐志平曾被家乡遗忘的岁月。 唐志平在故乡停留了近一个月,离开前,唐志平出资帮助弟弟在祖宅旁盖起了新屋,虽然曾想留下来度过晚年,但考虑到在台湾的家庭,唐志平最终决定还是返回。之后的几年,唐志平虽多次回访,但始终未能实现定居的愿望。 直到2004年,唐志平病逝。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点。遵照他的遗愿,其子回到了老家,对家族坟墓进行了修葺,保持了与祖辈的联系。
1987年,台湾老兵唐志平携太太回到山东老家,却把弟弟吓了一大跳,不敢相信自己的
爱吃凉拌菜
2025-03-29 16:56:00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