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王国维的发妻死于难产,扔下了三个孩子。王国维担心再娶会让孩子受委屈,索性迎娶了妻子的侄女。这还不算什么,新婚几年后,王国维又做了个令当事人以及后来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一边是新兴的思想和自由恋爱的渴望。这一时期的文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对爱情有着浓厚的向往,追求情感的自由表达。但这种追求并非没有挑战,很多文人在婚姻中的表现令人批评,因为他们往往缺乏对婚姻的责任感,甚至在家庭之外有着轻浮的行为,这种情况在当时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争议。
王国维的个人生活与上述的文人形象截然不同。他的感情生活可以说是极其简洁,甚至可以称之为平淡无奇。王国维的婚姻都是出于家族的安排,而非出于个人的情感选择。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十分常见的,即便是对于一个像王国维这样的学者也不例外。
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十四岁时由父母安排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受过传统教育的文人,虽然对新思想有所接触,但仍旧坚持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婚姻应该是父母和媒妁所主导的。因此,莫氏成为了王国维的第一任妻子。婚姻对于王国维来说,更多是一种家庭责任的履行,而非个人情感的体现。
其实,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1894年,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王国维产生了强烈的求学欲望,希望前往日本深造。这一求学的决定并没有得到父亲的直接支持。他的父亲给出了一个条件:只有在完成婚事之后,他才能去日本留学。这样的条件对王国维来说无疑是一种妥协。在 不想违背父亲的意愿的同时,他也迫切希望能够赴日深造。最终,王国维接受了这一安排。
莫氏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人家族,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深受西方文化熏陶。这使她在性格与思想上呈现出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她具有传统女性的温柔与顾家,另一方面,她又展现出新女性的自主与开放。
婚后,莫氏全心投入家庭生活。尽管她的健康一直不佳,她仍坚持管理家中大小事务,尽力为王国维创造一个安稳的后方。她不仅照顾家庭,还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教育的平衡点。王国维虽然忙于学术研究,经常出差讲学,但他对妻子的尊重与感激之情,从未有所减少。每当工作告一段落,他总是抽空回家,与莫氏共度时光。
两人的婚姻虽然是家族安排的结果,但他们在相处中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外界无从得知他们之间是否存有浪漫的爱情,但王国维对莫氏的尊重和感激,以及莫氏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共同织就了一段不同于常人的夫妻生活。然而,长时间的分居生活让这段关系逐渐显露出疲 态。莫氏独自在家的日子多了,健康问题也愈发严重,而王国维的事业虽然光鲜,内心却也感到愧疚与无奈。
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并非只有物质上的积累,更有情感上的消耗。十年如一日的牛郎织女般的生活,既锻炼了莫氏的坚韧与独立,也逐渐消磨了双方的热情与体力。
1922年,这一年对王国维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那一年,他失去了自己的发妻,她因难产而去世,留下了三个无依的孩子和一颗痛苦欲绝的心。王国维的心情在这一刻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在巨大的悲痛中几乎无法自拔。
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王国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迎娶了已故妻子的侄女。这一决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不寻常,不仅因为他们的亲属关系,更因为这种婚姻在伦理和情感上都充满了复杂性。然而,王国维的这一决定,也是出于对孩子们未来的考虑,他担心再娶他人可能会对孩子们造成更大的心理影响。
不幸的是,这段婚姻并未持续多久。王国维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平复他对亡妻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绝望。最终,在一次情绪的崩溃中,王国维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段痛苦的旅程——他投身于河中,结束了自己传奇而悲剧的一生。
回溯到五年前,28岁的王国维返回海宁家中,与他的妻子莫氏重逢。莫氏的额间已见白发,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王国维,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酸楚与哀伤。在这种复杂情感的驱使下,他写下了《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这首诗中的"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两句,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无数人心中感慨世事无常的经典之作。
从一个学术高峰到个人生活的深渊,他的生命轨迹既让人叹为观止,也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