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武则天给正坐月子的太平公主赐婚。太平哭诉:“我为人妻,他是人夫,何能完婚?”没几天,太平丧夫,新夫君丧妻。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一场婚礼在长安城内隆重举行。新郎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新娘则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然而,这场婚礼的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倒回到一年前,公元690年,武则天召武攸暨进宫,谈及太平公主的婚事。彼时,太平公主已于两年前丧夫,她的丈夫薛绍因家族成员薛蘋叛乱的牵连,被处以杖责一百,最终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出头的太平公主就此守寡,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 武则天心疼爱女的遭遇,为了让她重拾幸福,决定从武家子弟中为她挑选新的驸马。武攸暨作为武则天的堂侄,自然成为了候选人之一。 婚礼当日,太平公主穿着华丽的嫁衣,在仪仗队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宫殿。武攸暨身着红色礼服,神情却愁云惨淡。两人在高台之上拜堂成亲,台下官员山呼"千岁千岁千千岁",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没有人知道,就在一年前,武则天问武攸暨对太平公主的看法,武攸暨回答:"公主贤良淑德,实乃佳人。"武则天又问:"你可愿意迎娶公主?"武攸暨却跪下回答:"姑母,不可!臣已有妻室,岂能染指公主!" 武则天把武攸暨的妻子押入大牢,不日处死。武攸暨悲痛欲绝,但又无可奈何。为了保全家族,他只得同意迎娶太平公主。 新郎官武攸嗣站在殿前,满心欢喜地迎接他的新娘——太平公主。然而,新婚之夜,太平公主却一夜未归。 时间倒回到武攸嗣初入宫廷的日子。那时,他还是个土里土气的少年,第一次见到太平公主就被骂得狗血淋头。可即便如此,武攸嗣还是在当晚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满是对长安城和太平公主的赞美之词。他写道,长安有世上最美、最值得爱恋的事物,指的就是太平公主。 岁月流转,武攸嗣竟然真的娶了太平公主。在新婚之夜,等了一宿的武攸嗣终于见到了归来的新娘。太平公主忧伤地问他:"武攸嗣,你看着我,说实话,你爱我吗?"武攸嗣难得严肃地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诉说着自己对太平公主由衷的爱慕之情。 婚后,太平公主对武攸暨呵护备至,武攸暨也尽心尽力扮演好驸马的角色。表面上,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私下里,武攸暨却无法忘怀亡妻,常常以泪洗面。太平公主虽然体贴入微,却始终无法走进武攸暨的心里。 然而,历史的真相与《大明宫词》中所描绘的有所出入。实际上,武攸嗣这个人物并不存在。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也并非蠢钝之人,而是个心性淡泊、姿态从容的君子。太平公主的第二段婚姻虽然缺乏激情,但并非完全痛苦。 在这段婚姻期间,太平公主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她大肆豢养男宠,甚至将心腹张昌宗送给了母亲武则天。同时,她也与朝中大臣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太平公主对第二段婚姻的选择,自有她的考量。一方面,武攸暨是个美男子,即便没有爱情,颜值也是一个加分项。另一方面,武攸暨淡泊政治,不愿卷入武家的权力斗争,这让太平公主在母亲之外,少了一层政治束缚。总的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嫁给武攸暨或许是太平公主所能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 洛阳明堂,一场庄严的誓言正在上演。武则天召集了李武两家的六个孩子,分列两侧。李家的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站在一边,武家的武三思、武攸暨和武攸宁站在另一边。他们面对天地,立下誓言,要李武两家友好相处,誓言还刻在铁板上,收档保管。 时间回溯到几年前,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的婚礼。这场婚姻虽然没有了当年与薛绍的轰轰烈烈,但也算是门当户对。日子一天天过去,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白头到老,生育了两子一女。在外人看来,这段婚姻虽然平淡,但也算是幸福美满。 然而,在这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多年后,太平公主决定参与李唐皇族推翻母亲武则天的政变活动。她忙进忙出,既要密切监视武三思的动向,又要进宫了解母亲的想法,还要串联李家兄弟交流情报。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武攸暨却从未对外泄露过一个字。在权力更迭、李武两姓争夺继承权的暴风雨中,夫妻之间的互相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他们感情尚可的有力证明。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在湖心岛初遇太平公主的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而太平公主,也早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女。在这场名为婚姻的棋局中,他们各自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步,携手走完了人生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