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工作时,顺道回家看望了一下母亲,当95岁的母亲看到儿子之后,一句话都说不出口,这位被误解了三十年的不孝子,此刻终于证明了自己! 1987年,《文汇月刊》刊发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文章讲述了一位1949年交通大学毕业的广东客家后裔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30余年的感人故事。尽管文中只提及这位学生姓黄,没有写出全名,也没有照片,但在广东一个家庭,一位95岁的老人看到这篇文章后,泪流满面。 她确信文章里的人就是她的儿子——那个离家30年未归、问做什么工作从来不回答、甚至连父亲和二哥去世都未回来的儿子。在这一刻,她终于知道了儿子不能回家的真正原因:他是国家的大功臣,帮国家研制了第一代核潜艇。 1988年初,在南海完成了中国核潜艇历史性的深潜试验后,已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终于获准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当他站在阔别三十年的家门前,内心百感交集。推开门的那一刻,他看到了已95岁高龄的母亲。岁月的风霜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当老母亲看到门口站着的儿子时,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思念,三十年的疑惑,在这一刻全都化作无声的泪水。黄旭华走上前,轻轻跪下,握住母亲布满皱纹的手。 "娘,儿子回来了。"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黄旭华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1958年,他接到秘密调令时,便明白自己将要与家人长期分离。然而,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家中发生了太多变故:父亲去世了,二哥也离开了人世,而他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每当家人来信询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时,他总是避而不答。这让家人误以为他是不孝,甚至是忘记了家。但黄旭华心中始终坚信:"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 如今,终于可以向母亲坦露真相。他告诉母亲,自己刚刚参与完成了在南海的深潜试验,创造了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的首个深潜纪录。他是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这次冒险,让他得以回家探望。 出身医生世家的黄旭华,少年时代曾立志从医。然而,历史的洪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日机的轰炸声中,看着满目疮痍的废墟,年轻的黄旭华内心发生了巨大转变:"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造船,将来我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的侵略。"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这个选择,注定了他与大海、与舰船的不解之缘。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十三年后,他将迎来一项改变一生的使命。 1958年,面对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中国决定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的计划。当时34岁的黄旭华被秘密调到北京,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从这一刻起,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将与核潜艇紧紧相连:"研制核潜艇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这是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和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大规模撤走援华专家,想造核潜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甚至将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把玩具拆开、分解研究。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为确保核潜艇的稳定性,他要求潜艇上每个设备、管线都要过秤,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这种看似"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使得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鲜花和掌声中徐徐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401,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国由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已年过花甲的黄旭华面临生命中又一次重大挑战——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这是一场危险的试验,美国曾有核潜艇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看到战士们忐忑不安的情绪,黄旭华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我对深潜很有信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工作时,顺道回家看望了一下母亲,当95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3-29 23:18:51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