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归乡祭亲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记忆深处,每年清明前后,老家总是

滨海情缘文化 2025-03-30 08:12:16

清明归乡祭亲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记忆深处,每年清明前后,老家总是细雨如丝,难见晴空万里。今年清明前夕,一大家人相约,一同回老家给父母上坟,寄托哀思。 从县城驱车前往老家,道路已变成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却平坦。周边田野绿意盈盈,生机蓬勃。道路两旁,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二层小别墅和颇具现代风格的小楼错落有致。偶尔有几间旧时低矮瓦房,门前杂草丛生,似乎在诉说着主人久未归来。曾经的小商店,如今已扩建成几百平方米的批发店,年轻的掌柜大嫂也并非旧识。买好香纸、鞭炮等祭祀用品后,我们正式朝着老家所在的山湾前行。 烟雨蒙蒙中我回到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我和姐姐感慨万千。我离开故乡已整整三十二年,姐姐离开的时间更久,长达五十余载。父母在世时,我们常回来,故乡的温馨与安宁,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可父母离世后,我们只是偶尔回来扫墓,看一看那座承载了近二十年生活记忆的房子。每次回来,心中眷恋的涟漪便悄然泛起。 老家的旧房子,如今部分坍塌。透过没有大门的门框,能清晰看到天空。厨房更是全部倒塌,化为一堆泥土。这里,曾是父母倾尽心血经营的家,可随着我们的离开,它逐渐衰败。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再温暖的巢穴,若没有后人接续守护,都将消逝。当然,它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别处延续,一如父母、祖辈传承先辈的生活。 父母的坟茔合葬在屋后不远处的山下。十多年前,我请人用石头和水泥将坟墓围起,并立上墓碑。山下的毛竹穿过石墙,长到了父母坟墓上,翠绿的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是父母看着子孙生活幸福,心中欣慰。我小心翼翼插上清明祭棍,与姐姐、姐夫一起跪在墓碑前,点燃香纸。儿子在坟沿点燃鞭炮,烛火在风中跳跃,纸钱燃烧的灰烬如黑色的蝴蝶,纷纷扬扬飘向空中尽管天空下着小雨,也不影响飞尘的的飞扬。鞭炮声在山谷回响,声声炸裂,将我送回儿时的纯粹,驱散心中的积郁。 望着墓碑上父母的名字,与他们共度的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仿佛又看到父亲从野外带回的篾榔刺葒子,母亲在厨房做我最爱吃的酸菜住鳝鱼。父母辛苦一生,抚养我们姐弟长大,支持我们成家立业,含辛茹苦。回忆至此,泪水模糊了双眼。 祭扫结束后,我和姐姐看望了村里几位长辈,感恩他们曾经的照顾,也感叹很多长辈已经离去。回望曾经晒稻谷的场院,如今已长满荒草;儿时和小伙伴嬉戏的堰塘,如今成了小水坑。那棵古老的枣树,也被荒草杂树淹没。看着曾经硬朗的婶婶、精干的族嫂,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熟悉的乡音,依然让我倍感亲切。 沿着曲折的乡道缓缓驱车离开,透过车窗,故乡的轮廓在雨雾中渐渐模糊。但我知道,故乡和父母给予我的爱,早已融入血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身在何处,这份情感都将永远相伴。

0 阅读:0
滨海情缘文化

滨海情缘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