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

小博大史 2025-03-30 10:25:09

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与矛盾。作为一名封建军阀,他身上确实存在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但作为统治者,他的多重性格特征又十分鲜明。身为东北边疆的大员,他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尤其是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更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道。 在对外关系上,张作霖始终以维护民族利益为重。在对日关系中,他既有抗争,也有妥协,但抗争始终是主流和本质。与日本的妥协,既有政治上相互利用的成分,也与当时中国国力衰弱的现实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因为他的某些妥协行为,就简单地将他定性为卖国。 审视张作霖的历史行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虽非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但维护民族利益的目的却是明确的。他的一生,既有封建军阀的局限性,也展现了为国家富强所做的努力。作为历史人物,他的贡献和过失都值得我们客观地评价和深入地思考。 1891年的一个寒冬,营口县的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在行乞。 营口县的冬天格外寒冷,呼啸的北风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张作霖身上单薄的衣衫根本抵挡不住严寒,他缩成一团,躲在街边的角落里瑟瑟发抖。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饥寒交迫中,张作霖看到前方的巷子里飘来一阵诱人的饭菜香。他不由自主地跟随香味走去,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子跟前。原来这是当地大户孙家的宅邸,厨房在后院,厨子和下人们正从后门进出采买食材。 张作霖的肚子又是一阵咕咕乱叫,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厨房,恨不得立刻冲进去大吃一顿。可是理智告诉他,他只是一个乞丐,怎么能进大户人家的厨房呢?正当张作霖犹豫不决之际,他看到一个机会:有个扛着食材的伙计从后门匆匆而入,门却没关严。顾不得许多,张作霖一头扎进半开的后门,直奔厨房而去。 他躲在灶台后面,看准时机飞快地抓起几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塞进怀里就要溜走。就在这时,他撞上了前来巡视的管家。管家大怒,厉声呵斥张作霖是个小偷,抄起旁边的棍子就要打他。 张作霖吓得浑身发抖,抱着馒头死活不撒手。他苦苦哀求管家饶了他,说自己饿了好几天,实在走投无路才来偷东西。管家却不为所动,骂骂咧咧地扬起棍子,眼看就要打下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温柔的女声响起,止住了管家的动作。 原来这声音的主人,正是孙家的主母孙寡妇。 在孙寡妇闻讯赶来,见到瑟瑟发抖的张作霖,不禁升起一股怜悯之心。她制止管家责打,温言安抚张作霖,问明他的身世遭遇。张作霖磕头如捣蒜,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盘托出。孙寡妇叹息连连,想到张作霖与自己早逝的儿子年纪相仿,若是儿子还在人世,也该有这般大了,不禁更添怜惜。 孙寡妇当即做主,让张作霖留在孙家做个下人。她亲手解下腰间的令牌,郑重地交到张作霖手中。"就凭这个令牌,今后你就是我们孙家的人了。好好干活,肚子就不会再饿了。"张作霖闻言大喜过望,对孙寡妇千恩万谢。 在孙家做下人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张作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很快赢得孙寡妇的赏识。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894年。 朝廷昭告天下,正在招募精壮男丁,派往前线抗击来犯之敌。消息传到孙家,张作霖闻言心潮澎湃,请求孙寡妇允许他应征入伍。孙寡妇欣慰张作霖心怀大志,举荐他加入营口县的乡勇队伍。 临行前,张作霖向孙寡妇辞行。 孙寡妇难掩不舍之情,叮嘱他在外要照顾好自己,若有机会回乡,定要来看看她。张作霖再三保证,自己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孙寡妇的养育之恩。他发誓要在沙场建功立业,让孙寡妇以他为荣。 张作霖离开孙家,征战沙场,崭露头角,步步高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子,到掌控东北的一方诸侯,张作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非凡才干。 然而权势滔天之际,他并未忘记昔日孙寡妇的恩情。 张作霖得知孙寡妇的父母早已离世,便询问他们安葬何处。 孙寡妇指点明路,张作霖即刻吩咐属下备车,要为孙寡妇的父母迁坟修墓。孙寡妇执意不肯,张作霖却坚持己见。他说孙家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理应尽孝。 在张作霖的悉心安排下,孙寡妇的父母得以安葬在风水宝地。张作霖又命人将孙寡妇接到府中,让她颐养天年。从此,孙寡妇不再劳碌操持家事,享有皇亲国戚般的礼遇。 昔日恩情,今朝回报。当年的一缕善意,竟铺就两个人的一生。孙寡妇慧眼识珠,给了落难少年善意和机会。张作霖饮水思源,以一世功业回馈昔日恩德。这段佳话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

0 阅读:61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