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在台湾省上映。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竟让退守台湾省的国民党做出了一个重大让步!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句老话叫“无川不成军”,而提及川军必有台儿庄战役。这一战打破了日军“百战百胜”的纸面具,后来拍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更是促成了数十万游子的归家梦。 《血战台儿庄》能够问世,背后离不开周恩来总理。1965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从瑞士回到中国的李宗仁,宴席上有著名导演成荫,周总理刚好同他提到可以拍摄国民党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 后来成荫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可惜因为历史原因不得不一直搁置,直至1982年成荫才对广西电影制片厂陈敦德提及此事,但成荫不久后与世长辞,未能亲眼看见电影。等到电影拍摄提上日程已经是三年后了。 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与八一电影达成合作,决定以李宗仁指挥为主线进行拍摄。杨光远作为负责人找到了当时参战过的第52军第2师师长郑洞国。 郑洞国听讲这次电影里的国军形象完全不一样,于是很细致的讲述了台儿庄战役经过,还有原国军的李仙洲得知后大为感动,顶着90岁高龄谈了三小时。 在国家的支持下,剧本历经17次修改,终于拍定。参演人员是真正的精兵部队,所以才能在戏中展现出战斗的真实感,荷兰友人伊文思提供了纪录片,所以才有电影中“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场面重现。 1986年的香港,《血战台儿庄》在这里首映,三毛钱的电影票,斩获的竟是2.7亿票房。 电影十分细致的还原了台儿庄战场的真实场景。其中的西北军大刀敢死队,在对抗日军抢占高地后准备挂国旗,用大刀砍旗杆结果刀刃卷了。 很多人不理解,但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武器装备不如日本人,大刀都是小作坊制造的。但即便如此也无一人退缩,他们是国军,但为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其中民族抗日英雄王铭章,死守藤县7日,最后以身殉国的壮烈令前来观影的每一个人声泪俱下。 而这一次对于国军领袖的巨大形象转变,当时台湾“中央社”分社的香港负责人谢忠侯在看完电影后十分激动,立刻电告给在台湾的蒋经国。 “和以往不同,这次先总统(蒋介石)的形象是正面的。” 蒋经国听此一言十分震惊,因此蒋经国十分关注这部影片,谢钟侯也在多方报请下成功拷贝了一份该影片,于次年送达蒋经国手中。 《血战台儿庄》中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在藤川保卫战中,国军师长王铭章壮烈牺牲后,蒋介石为他主持追悼会时,突遇日军战机狂轰乱炸,但他临危不乱,继续发表讲话。 这场戏直接立住了国民党的正面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杜撰,而是有真实的历史档案。 蒋经国被这一幕深深击中,他意识到大陆对台湾的态度是友好的,是期盼的。他也明白在台湾的老兵对故土亲人的牵挂,以及无数来不及回家已然带着乡愁长眠于此的遗憾。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海峡隔两岸,但隔不断一个中国,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在外游子已然经受太久的风霜冷冽,蒋经国最终作出了重大让步。 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允许老兵回大陆返乡,同年11月台湾红十字会刚开放登记就被潮水般的人流淹没,大门险些挤破。据统计当日手续办理成功的人高达1300人,而为老兵返乡作业准备的10万份申请表在半月内就一扫而空。 12月,第一批返乡老兵踏上归途,大陆和台湾终于结束了长达40年的冰封期。当年少小离家的人,如今白发苍苍,时人引用贺知章的诗,改了最后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这其中辛酸和沧桑,只有中国人才懂。 如今这段历史已经变得遥远,但语文书上余光中的《乡愁》,儿时悠悠唱响的《七子之歌》都记录着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海峡两岸是一家,和平统一是必然。而意外成为两岸关系解冻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却也是情理之中。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1986年,一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在台湾省上映。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竟让
小博大史
2025-03-31 11:51:44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