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后,派人前往合肥家中接老母至武昌就养。老太太一行坐船溯江而上,

麻麻赖赖 2025-03-31 16:45:47

李鸿章出任湖广总督后,派人前往合肥家中接老母至武昌就养。老太太一行坐船溯江而上,到达武昌那天,满城文武官员陪着李鸿章在码头迎接。老太太也不要丫鬟搀扶,提着烟袋登上跳板径直下船上岸,随即坐上总督的八抬大轿进城。   说起李家这位老太太,不是一般人物。   她出生在安徽合肥的磨店乡,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乡。亲爹名叫李鸿谟,是当地的一个破落户。李氏还是小姑娘时,因偶染天花,李鸿谟没钱给女儿治病,索性就将她给扔了。   同乡的私塾先生李殿华路过,将李氏抱回家救治。在李殿华的悉心照料下,李氏捡回了一条命,也在脸上留下了一堆麻子。   当时李殿华家中已经养育了四个儿子,见李氏无家可归,这个善良的先生便将她认作养女,留在自家抚养。   李氏呢,虽然年纪小,却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了报答李家的养育之恩,长大后成了李家最勤快的人。不管是粗活、累活,她都抢着干。   李家众人对她的态度也是自由,从不强迫她。以至于到了年纪,李氏也没有裹小脚,长大后,竟因这双大足成了村里的笑柄。   不过,正是这段成长经历,将李氏培养成了个吃苦耐劳,豁达通透的性格,也为她后半生的富贵生活做好了铺垫。   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李氏也不例外。但是,又是麻子,又是大脚,想给她找户好人家,在那个年月实属不易。   谁知,这天,李姑娘在伙房帮忙,因为太累就小憩了一会儿。偏巧,李家四儿子李文安从外面回来,看到了这一幕。当即就将身上的外套脱下来盖在了李氏的身上。   李殿华得知后,洞察了儿子的心意。当即做主,将李氏嫁给了四儿子。而这个正确的决定,也让李殿华如愿以偿,让他家终于考出了个进士。   李文安身为李家小儿子,从小体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庸。与同辈人一起上课,他永远落后于人,学习能力奇差。   正因如此,他在父亲和大哥两人的严格监督下,才好不容易考完了乡试。年近40岁,才如愿以偿地高中进士。因此,家中事务,教养子女,全部由李氏一人操持。   可是,即便如此,李老太太仍为李家生育了六男二女。除三子、六子早亡外,其余子女都十分优秀。   抛开李鸿章不谈,李氏的大女儿嫁给了记名提督张绍棠,二女儿嫁给了江苏候补知府费日启。单是两位女婿的出身和人品,就让不少人家望其项背。   五子李凤章,因为赶上了太平天国运动,未能参加科举。但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从小跟着父亲东奔西逃,深谙战略之道。   曾国藩对他器重有加,安排他去给总理鲍武襄门客,为鲍武襄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成为他的亲信。   湘军在太平天国手里回收了万余吨粮食,李凤章据理力争,争取了一半粮食用于赈济皖南灾民,让数以万计的百姓免于饿死。   清廷为了留住人才,以军功的方式加封他为二品顶戴。后来,为了解决清军武器全靠海外进口的问题,他又督办了江南机械局。因其公平公正的办事态度,清廷再度调他总理两江营务。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凤章自愿引退,他的成就或许可以比肩李鸿章。   除了李凤章,四哥李蕴章也不慌多然。几个兄弟中,李蕴章是个读书天才,经史典籍无一不通,有经耳不忘之能。   奈何,天妒英才,12岁就患了眼疾,13岁他因残疾只好放弃科考入仕,全心全意地辅佐兄长们的事业。   由于父亲李文安死于军中,李蕴章冒着被太平军截杀的风险护送父亲棺椁回乡入葬。   大哥李瀚章在湖南当官,他帮忙在湖北为湘军筹措军饷;二哥李鸿章初任两江总督,就遇上淮河清水潭决口的问题,也是他号召两淮盐商捐款,这才重修了埠口。   由于儿子们如此能干,外人都以为李老太太会是个侨情的官太太。特别是老太太的船抵达武昌那天,江沿上站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   陪李鸿章站在一旁等待的大小官员更是顶戴朝服,穿戴得一丝不苟,生怕遭老太太的白眼。   可谁也没想到,船一靠岸,就从仓里钻出个衣着朴树,手持烟袋锅的老婆子。见到船夫搭好跳板,老太太一个跨步就奔上了岸。   官员们谁也没动,以为这个不用丫鬟搀扶的老人不过是李家的老妈子,只有李鸿章,见到老太太,立马上前请安,大喊一声“娘”。   一时之间,码头一片静默,李老太太眼皮也没抬,登上总督配置的八抬大轿,就喊着进城。众官员这才反应过来,纷纷涌向轿子拍马屁。   老太太听了这些奉承话,脸上丝毫不觉喜悦,反而叫李大人尽早回家,不得在外招摇。   实际上,这才是李老太太的大智慧。庙堂之上,祸福相依。李氏从不为他们的成就自得,反而时常提醒他们负极必反的道理。      

0 阅读:109

猜你喜欢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