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徐志摩被迫把妻子接到身边,他不喜欢妻子,却每晚都要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他却怒斥:赶快打掉。 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独自在欧洲享受着自由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遇见了让他魂牵梦萦的林徽因。一封来自国内的家书,却打破了他寻求真爱的计划。 "志摩啊,你已经在外求学多时,应当把幼仪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了。"徐家父母的话语不容置疑。 站在伦敦的街头,徐志摩捏着这封信,眉头紧锁。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接妻子同住的问题,更是关乎他内心最真实渴望的抉择。接下张幼仪,意味着他与林徽因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 回想起1915年那场包办的婚礼,徐志摩至今仍感到窒息。那时的他,不过十八岁,对张幼仪的第一印象便是"乡下土包子"。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缺乏爱情的基础,只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罢了。 徐志摩最终向家族传统低头,发出了邀请张幼仪来英国的信件。当张幼仪满怀期待踏上异国的土地时,她希望这次重逢能够改变丈夫对她冷漠的态度。然而,迎接她的仍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丈夫。 "这是你的房间,我的就在隔壁。"徐志摩生硬地说完,便转身离开。 在英国的日子里,徐志摩过着"双面"的生活。白天,他追随林徽因的身影,用最动人的诗句表达自己的爱意;夜晚,他回到住所,履行着与张幼仪的夫妻义务。这种矛盾的生活,反映了徐志摩内心的挣扎——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 张幼仪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的变化,却依然坚守着传统妻子的角色。她每天为徐志摩准备可口的饭菜,整理他的衣物,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换取丈夫的一丝关心。 "你今天去了哪里?"一次晚餐时,张幼仪小心翼翼地问道。 "有什么好问的?读书、见朋友,不都是这些事吗?"徐志摩冷淡回应,随即将话题终结。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张幼仪回想起刚嫁入徐家的那段日子。那时的徐志摩婚后不久就去天津读书,留下她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婆家。她像一个勤劳的仆人,谨小慎微地伺候公婆,生怕做错任何事情。 每次徐志摩短暂回家,他们的夫妻生活都是相同的模式:表面上的履行义务,实际上的心灵疏远。徐志摩从不愿多与张幼仪交流,认为她缺乏教育,无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 张幼仪在英国陪伴徐志摩的日子里,夫妻生活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个春天的早晨,张幼仪发现自己再次怀孕,这已是她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她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徐志摩。 "我怀孕了。"张幼仪小声说道,期待丈夫能有些许喜悦。 徐志摩闻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震惊和愤怒:"赶快打掉!我绝对不会要这个孩子的。" 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刺穿了张幼仪的心。回想起她第一次怀孕时,徐志摩同样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当时的她,还是个刚刚走进婚姻的年轻女子,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徐家上下都欣喜若狂,唯独徐志摩表现得冷漠异常。 尽管如此,1918年她还是坚持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然而,初为人父的徐志摩没有表现出丝毫父爱,不久便独自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留下她和孩子在徐家生活。 现在,历史似乎在重演。但这一次,张幼仪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她身处异国他乡,没有家人的支持,而丈夫的态度更加决绝。 "我不会打掉孩子。"张幼仪鼓起勇气,坚定地说。 徐志摩冷冷地看了她一眼,随即转身离去。接下来的日子,他几乎不再回家,全身心投入到对林徽因的追求中。 林徽因,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女,早已是梁思成的未婚妻。然而,这并不妨碍徐志摩对她倾注全部的感情。他为林徽因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如《沙扬娜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她的爱慕之情。 "你知道吗?我遇见了一个真正能懂我的女人。"一次醉酒后,徐志摩对张幼仪说道,言语中不加掩饰对林徽因的迷恋。 张幼仪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孤独地度过了怀孕期。她辗转多地,最终才在弟弟的帮助下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而此时,徐志摩已经不再掩饰他想要结束这段婚姻的决心。 1922年,一纸离婚协议摆在张幼仪面前。签下这份协议,意味着她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面对这个决定,张幼仪没有哭泣,只是平静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婚姻的终结,却是张幼仪人生的新起点。离婚后,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继续求学。她前往欧洲深造,1926年回国后在东吴大学任教德文,后来又进入商界发展。 直到54岁那年,张幼仪遇见了医生苏纪之,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他们相伴18年,这段婚姻弥补了她年轻时的遗憾,让她在晚年终于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
旗袍盘扣系住春光,宽肩撑起整个民国时期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