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多亏四娣照顾,才叫我能活到跟儿子团聚的那一刻,四娣就是我的女儿。” 母亲短短一句话道不尽多年来的辛酸苦楚,刘忠在前线每日趟着刀尖前行,后方的老母亲和原配王四娣的生活同样不易。 这么多年,双方都以为对方早已丧命,对于今日终于团聚,大家高兴中也有悲伤,时过境迁,战乱和分别都将大家改变了许多。 原配王四娣一看到刘忠身边站着飒爽女军人伍兰英,立刻明白了这是刘忠的再婚妻子。 “快进屋说话,当初有人说你被飞机炸死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忠此时五味杂陈,骤然见到原配妻子,他的心中充满愧疚,不知如何开口,才能抚平两人错过的这许多年。 伍兰英理解刘忠的复杂情绪,她给丈夫丈夫留下时间消化这一切,自己则热情地回应王四娣。伍兰英拉住王四娣的双手,真诚地说:“大姐,这些年你辛苦了。” 若说这三人的关系,只能感叹生逢乱世,大家都有各自的身不由己。 刘忠的童年是在滴着欺压和打骂中度过的,母亲对于生活穷困无能为力,每每抱着刘忠痛苦命运的不公,期盼着有人能够来改变这一切。 共产党的到来让刘忠和母亲看到了希望,年轻的刘忠受到感召,他不甘于当一个被拯救的人,还要站起来拯救万千被欺压的人民。 刘忠毅然决然加入了革命队伍,母亲每日胆战心惊,担忧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收到刘忠的噩耗。 然而革命之火让刘忠心潮澎湃,母亲只看到儿子出生入死性命攸关,却不知外面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忠每每回家,会将自己学到的进步思想告诉妻子王四娣,在两人简陋的小家里,刘忠激昂的指点江山,为革命的星火感到雀跃。 王四娣则静静地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这个淳朴的女人或许不懂得革命形势,但是她同样是受到欺压的劳苦大众,她相信丈夫做的是一件光荣而正确的事情。 王四娣知道革命危险,她无法给刘忠提供保护和建议,只能把衣服缝的再结实一点,期望那件密不透风的外衣,可以替刘忠抵挡一些寒风侵袭。 1929年7月,刘忠怀揣着报国热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更为广阔的革命生涯。 母亲和王四娣被留在了身后,作为红军家属,她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革命,给红军送物资,支持前线的战斗,支持自己的儿子和丈夫。 一开始刘忠还能时不时寄回来一些信件联络,母亲和王四娣每日盼望着盼望着,后来连薄薄的信封也成为奢望。 随着战争形势改变,刘忠失去了消息,王四娣连丈夫现在被编入了哪一个部队番号都不清楚。 每一天都有红军的伤亡报告传来,每次听到那些阵亡红军的数字,王四娣都彻夜难眠。 后来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刘忠被国民党飞机炸死了。即使王四娣固执地不肯相信,但是多年的分别也让她失去了希望。 家人和刘忠的母亲都劝她改嫁,可是看着没有儿子消息、独自生活的老人,王四娣选择了留下。 另一方面,刘忠也经历着与家人离别的悲痛,前线战事胶灼,而每日传来后方沦陷的消息更让刘忠煎熬。 他同样对着苏区被血洗的报告彻夜难眠,很多人在战乱中不幸丧生,那串不断增长的死亡数字中,是否也有自己的家人? 后来,刘忠在革命过程中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伍兰英,二人互有好感,可是家人消息未明,刘忠无法对伍兰英作出承诺。 他曾试图寻找家人消息,最后都因为战事杳无音讯,刘忠对家人充满愧疚,不能再辜负伍兰英的真情,两人最终结成了夫妻。 直到国家和平安定之后,老母亲尚在人间的消息传来,刘忠带着妻子伍兰英赶去相见,也见到等待已久的王四娣。 双方都经历过以位亲人丧生的悲痛,对于刘忠的选择,王四娣欣然接受了。虽然不再是夫妻,刘忠依然将王四娣当作家人,一直力所能及援助她的生活。 参考资料:刘忠:从泥瓦匠到开国中将2018年08月22日14:58来源:福建日报
226年,曹丕病重,母亲卞夫人前去探望时,发现服侍的女子非常熟悉。得知实情后,卞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