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小米汽车发言人发布的通报内容详尽,但也留下了几个

专业型车志 2025-04-01 15:15:59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小米汽车发言人发布的通报内容详尽,但也留下了几个关键疑点:

一、接管逻辑:形式接管 vs 实质接管?

公告显示:

22:44:24,NOA识别前方障碍,提示风险并开始减速22:44:25,驾驶员介入,方向盘左转22度、制动开度31%,系统进入人驾状态;

22:44:26-28,继续操作后发生碰撞,碰撞前时速仍约为97km/h。

从系统发出预警到车辆撞击,仅约2秒。这一反应时间远短于人类完成识别—决策—操控的平均反应时间(通常在2.5秒以上),意味着系统在识别到危险后几乎立即退出控制,实际留给驾驶员的只是一个接近“无解”的操作窗口。

此外,虽然标记为“人驾状态”,但电动车如ESC、再生制动等功能可能仍在干预。这引发对控制权边界的担忧:接管后是否存在人机混控、信号冲突,最终影响操控效果?

二、电池结构安全:撞击位置与热失控风险

虽然公告未直接说明起火情况,但从多方现场照片可见,事故车辆确有明显燃烧痕迹。结合高速撞击、水泥桩与乘员死亡等信息,电池安全性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从“左打→右打→撞击”的轨迹推测,撞击可能偏向车身左侧中部或底盘区域。SU7采用CTB结构,电池包为整包设计,若撞击作用于电芯模组区域,是否引发了结构受损与热失控?倒置电芯+一体化结构在极端碰撞中是否反而缺乏缓冲冗余?

期待官方调查给出权威结论,也希望车企在系统接管逻辑与三电防护设计上进一步提升,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0 阅读:26
专业型车志

专业型车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