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人称人民公敌,75年快断气前几个小时念念不忘的不是宋美龄,不是蒋经国,不是蒋纬国,也不是他的哪个孙辈,更不是他的哪个幕僚,而是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5年,蒋介石迎来了生命最后时刻。 闭上眼睛前,他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又一幕的片段。 其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忽远忽近。 他就是教育家张伯苓。 除亲人外,蒋介石最挂念的就是他。 那天早晨,蒋经国还去为蒋介石请安,并没有意识那是父亲在世最后一天。 见到儿子来到,蒋介石尤为开心。 他提到了张伯苓先生,询问蒋经国张伯苓百岁诞辰的事情。 蒋经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告别时,蒋介石语重心长地嘱托道:“你应该好好多休息”。 没想到,这是父亲与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蒋介石定格生命那天,恰巧是张伯苓百岁冥诞。 从这就能够看出,他对张伯苓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临终前前依然念念不忘,足以证明张伯苓在蒋介石心中的重要性。 这不禁让人遐想十分,蒋介石与张伯苓之间的渊源,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疑惑的事情。 蒋介石在历史的舞台上,无疑是充满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抗日时期的大英雄,又是历史罪人。 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颗闪烁的星星,有光芒,有阴影。 曾经的蒋介石带领着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奋力杀敌。 可惜,世事难料。 他的选择成为了失败最主要原因。 蒋介石想不通,明明自己占尽优势,为何偏偏看不到希望。 直到晚年之际才想明白。 戎马一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就是教育。 虽说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从未将其做精。 这也就是蒋介石弥留之际依旧念叨张伯苓的原因。 作为教育家,张伯苓通过教育真正做到了凝聚力。 张伯苓出生在一个秀才之家。 别看他人高马大,身高足足超过1米9。 如此魁梧的身材无疑是当兵的好料子。 但张伯苓去不爱当兵。 他唯独对读书,教书感兴趣。 1889年,张伯苓来到学堂,成为严复的学生。 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民族危机的根本在于教育。 要想创造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必须要靠新式教育。 时间一晃而过,张伯苓已经教育出一大批精英。 曾经的他还是学生,如今也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老师。 1948年,蒋介石希望张伯苓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本不愿答应,奈何众人纷纷前来劝说。 尤其是陈布雷。 他直接表示:“我公不出,将置介公于万难之地”。 看到这句话,张伯苓无奈回复道:“爱国者不敢亦不忍不从”。 前提是,只担任三个月。 这就是张伯苓。 不爱做官,只爱教育。 1949年,蒋介石准备撤离大陆。 下定决心前就想到了张伯苓,希望他和自己一同离开。 甚至还上门请求。 张伯苓表情沉重,一直都未开口。 还是妻子看出来他的不愿,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由拒绝了蒋介石。 妻子的一席话,为张伯苓、蒋介石的关系画上了句号。 但蒋介石对他的动向依然关注,哪怕离开大陆也不曾改变。 1951年,张伯苓病逝,从此世上再无张伯苓。 离去已成事实,可他的精神永不磨灭。 死讯传到蒋介石耳朵里的时候,他在日记中写下“痛悼无已”。 纵观张伯苓的一生,在教育事业上付出了所有心血。 他为国家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这正是蒋介石缺乏的东西。 国民党之所以消失在历史舞台上,无疑是因为丧失了爱国之心。 导致民心逐渐消散。 奈何蒋介石直到咽气才想明白。
蒋介石人称人民公敌,75年快断气前几个小时念念不忘的不是宋美龄,不是蒋经国,不是
琴音流转
2025-04-01 18:11: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