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2月,胡适在台湾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遗嘱中将次子胡思杜列为第二继承人,然

唐人街卡通人 2025-04-01 18:34:18

1962年2月,胡适在台湾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遗嘱中将次子胡思杜列为第二继承人,然而胡适至死都不知道,他这位记挂在心的儿子,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在大陆自杀身亡了。 胡思杜与那位后来成为航空工程师、品学兼优的哥哥胡祖望,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胡适对两个儿子并非没有期望,只是在胡思杜年幼时,这位父亲的人生重心更多放在了事业上。 尤其在胡思杜五岁那年,胡适远赴美国,恰恰错过了儿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那些成长的日子里,陪伴胡思杜更多的是母亲江冬秀。母亲爱子心切,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确保他吃穿不愁。 但在学业和品行引导上,文化程度不高的江冬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她的方式更接近于放任自流,对儿子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却少了必要的规矩和管束。 闲暇时,江冬秀喜欢和朋友们搓麻将,未曾留意儿子已在不知不觉中和街头少年混在一起,沾染了些许不良习气。 远在美国的胡适也零星听到过关于次子的传闻,朋友信中有过提及。但他身在异国,鞭长莫及,能做的有限,多半只能寄望于妻子能多加管教。 可惜,江冬秀的疼爱方式并未改变。抗战爆发后,母子俩迁居上海。 正值青春期的胡思杜,在最需要引导的年纪,身边缺少一位能指引方向的良师益友,这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忧。 后来胡适回国,家人团聚,他也曾努力想把儿子拉回正轨,安排他出国留学。但胡思杜对书本始终提不起兴趣,在国外不仅一事无成,还因惹是生非,先后被两所学校开除。 面对这样的结果,胡适似乎也只能无奈接受,或许这个儿子确实不适合走读书这条路。 1948年,胡适带着家人回到北平。他不再强求胡思杜埋首书斋,而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他安排了一个职位。 然而,这份安排并未能弥合父子间的距离,某种程度上隔阂反而更深了。 胡思杜对父亲的一些理念和政治选择,持有不同的看法。当胡适决定南迁,最终前往台湾时,胡思杜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他拒绝跟随父亲,选择留在大陆。 到了1951年,胡适在大陆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作为儿子的胡思杜,自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起初尝试积极工作,保持乐观,但连绵不绝的批判和“卖国贼儿子”的指戳从未停歇,甚至昔日的朋友也对他避之不及。这样的日子他捱了整整六年。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胡思杜也被划为“右派”。这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无法承受之下,他写下遗书选择上吊自缢,告别了这个世界。 五年之后,远在台湾的胡适安详离世,遗嘱中仍惦记着这位他以为还活着的儿子。 直到1980年,哥哥胡祖望才终于在父母墓旁,为早已离世的弟弟胡思杜,立起一座衣冠冢。 这座无言的墓碑无声地诉说着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个家庭被时代洪流和无形隔阂撕裂的悲剧。 来源:胡适次子胡思杜不幸的人生结局【3】--党史频道-人民网

0 阅读:47
唐人街卡通人

唐人街卡通人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