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下的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划分 1️⃣ 车企责任:若事故由系统缺陷或软件漏洞导致,车企需依据《产品质量法》担责。北京社科院研究显示,约23%的智驾事故与传感器误判、紧急制动失效等技术缺陷直接相关。但现实中,"事故前1秒系统退出"等规避手段频发,车企往往以"用户未接管"为由推责。
2️⃣ 用户责任:现行法律仍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基准,即便开启智驾,驾驶员仍需承担主要责任。数据显示,超40%事故因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如高速睡觉、分心刷手机)导致。法学专家强调,L2级智驾本质是"人机共驾",驾驶员须履行监控义务。
3️⃣ 灰色地带:当事故涉及网络攻击、地图数据错误或第三方服务商时,责任链条将延伸至软件开发商、通信运营商等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指出,这类复合型事故占比已达15%。
真正的"智驾平权"需要法律+技术+保险的三重突破。目前深圳已试点"智驾责任险",当系统被鉴定为事故主因时,险企可向车企追偿。而消费者更需清醒:再先进的辅助驾驶,也抵不过手握方向盘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