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虽然享年83岁,但他的保健医生却表示:毛主席当时并没有长寿的条件,后来他一直很健康,是因为本人比较注重保养。 1976年9月9日下午四时,广播里传来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一时间,全国人民痛哭不止,有些人甚至悲伤得昏厥过去。毛主席享年83岁,在当时人均寿命只有六十岁左右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寿。 然而,就在毛主席去世后不久,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其实,毛主席并不具备长寿条件。"这位从1953年就开始照顾毛主席健康,1971年升任为医疗组副组长的医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毛主席的日常生活中。提起毛主席,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他手持香烟的形象。确实,毛主席对香烟的喜爱程度几乎到了成瘾的地步。美国作家R·特里尔曾评价道:"毛烟瘾极大,抽烟极多,在我了解的各国领袖中,没有一个人抽烟比毛多。" 抗日战争时期物资匮乏,香烟成了稀缺品,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毛主席对烟草的渴望。当没有香烟时,他会用树叶卷成旱烟抽,尽管这种烟难吸且难闻,但主席毫不在乎。建国后,由于工作强度增大,他抽烟的习惯愈发严重,思考问题时总是一根接着一根。 对于品牌,毛主席从不挑剔,甚至连受潮的烟他都照抽不误。他曾自嘲是"吃百家饭,抽百家烟的人"。从医学角度看,如此大量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 更令人担忧的是毛主席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征期间,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白天要长途跋涉躲避敌机,晚上主席依然不休息,常常工作到深夜。有一次,警卫员和卫生员都劝说主席休息,他却说:"我现在多争取一份时间,就是为红军多争取一份希望。"这种状态并非特例。 建国后,工作负担更重。1938年写《论持久战》时,毛主席曾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只是偶尔用冷水清醒一下或去院子散散步。开国大典前一天,周总理多次打电话催促休息,但直到凌晨五六点,毛主席才睡下。 除了这些外在因素,毛主席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重压。1919年10月到1920年1月短短三个月内,他先后失去母亲、父亲和恩师杨昌济。1927年,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杨开慧不幸被捕入狱并被杀害,那时他才34岁。到了1950年,他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给几近步入老年的主席又一次沉重打击。 尽管在公众场合主席保持着克制和坚强,但在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他私下里一直珍藏着儿子的遗物,整整26年从未示人。这些接连不断的生离死别,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巨大考验。 徐涛医生对毛主席长寿的解释,还有另一面我们尚未揭示。那就是为何在诸多不利因素下,毛主席仍然创造了健康长寿的奇迹。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毛主席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从未负过伤。这看似简单的事实,实际上是极为罕见的幸运。对比其他将帅,这种幸运的重要性就格外明显。徐海东大将70岁就离世,陈赓大将更是只活到了58岁,他们的早逝与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痕密不可分。陈赓在战争中多次负伤,解放战争期间因伤势过重而未能参与更多战役。而毛主席却避开了这种命运,使他在晚年免受旧伤之苦,据徐涛回忆,1972年之前,毛主席身体基本没有大的疾病。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一生都保持着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徐涛医生回忆说,毛主席最常进行的运动是散步。即使在最繁忙的时期,他几乎每天都坚持散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散步总是快步走,且不论天气如何恶劣,即使是在下雪天,他也不戴手套,不套围巾,仍然坚持出门走上5-10分钟。在中南海时,毛主席常在菊香书屋外散步;外出视察时,他则喜欢到农田边走一走,顺便与当地群众交谈。即使在晚年身体状况不佳的日子里,他依然尽可能下床活动一下。 游泳是毛主席另一项终身坚持的运动。1959年,毛主席建国后第一次回到韶山,就在家乡附近的水库里游泳。他一生中畅游长江达十七八次之多,甚至在74岁高龄时仍能横渡长江,展现出惊人的体力。正是这项全身性运动,被徐涛医生视为毛主席长寿的重要秘诀之一。 除了散步和游泳,毛主席还热衷于爬山。每次外出视察,只要有条件,他都会登上当地的山峰。在全国各地,许多山头都留下了毛主席的足迹。此外,他还会做体操、跳舞、梳头等多种形式的锻炼,保持身体活力。 在身体锻炼之外,毛主席乐观开朗的心态也是他长寿的关键因素。长征时期,红军多次面临绝境,许多领导人不免流露出悲观情绪,而毛主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甚至会在会议中用幽默的语气开导同志们。 当然,毛主席能够在晚年仍然保持健康,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密不可分。在他晚年时期,身边常驻着一支医术精湛的医疗队伍。1972年,毛主席在参加陈毅元帅追悼会一个月后突然昏迷,正是这支医疗队的紧急救治,才使他脱离了危险。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4大疑问:第一,为什么从来不拿枪?毛主席是中国近代公认的
【1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