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加坡华商郑潮炯,决定把妻子钟彩合肚子里尚未出世的孩子卖掉,钟彩合痛骂丈夫冷血无情,最后却又极力赞成地说:“我支持你。” 郑潮炯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贫苦人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7岁时,郑潮炯就去香港讨生活。辗转多地,他最终在马来西亚的沙巴州落脚,他选择在一间木板厂门前卖食品,勉强维持生计。 抗战爆发后,郑潮炯的家乡沦陷。郑潮炯父亲郑钜见日军要放火烧自己家的房子的家,就奋不顾身上去救火,毫无人性的日本兵一枪,就把郑钜打死在小巷里。 消息传到郑潮炯耳朵,他悲痛万分,决定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战。 之后,郑潮炯奔走于印尼和马来西亚一带通过卖瓜子筹款,不到十岁的大女儿郑月香也每天都跟随着父亲在大街小巷穿梭着,戏院、茶楼、码头、车站……随处可见郑潮炯父女俩卖瓜子的身影。 “救济中国打日本啊,多少钱你放进去盒子里。有钱给多一点,没有钱给少一点。”郑潮炯每天都是这样卖力地叫喊筹集义款着。 华人地位低,郑潮炯在卖瓜子过程中时常要忍受当地洋人的白眼,遇到不讲理的洋人,还会打砸郑潮炯的摊位,拿武器威胁他。 郑潮炯坚信,自己做得是正确的,只要肯努力地干,就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人支持,一定能为抗战筹集义款。 5年时间里,郑潮炯共筹集义款18万元。期间,为了节省开支,郑潮炯与妻子不舍得多花一分钱,甚至到菜市场捡别人丢的菜叶煮着吃,可他却毫无犹豫将筹集的义款全都捐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为了贴补家用,妻子钟彩合还常常带着年幼的孩子,毫无怨言地卖水果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不久,钟彩合发现自己怀上了第5个孩子。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4个孩子。 第五个孩子出生前,家里能捐的钱都捐出去了,没有任何积蓄,无力抚养,郑潮炯决定等孩子出生后将孩子转送给别人。 钟彩合没有当真,以为丈夫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孩子生下三个月后,郑潮炯拿出了一张送养契约书,钟彩合才明白过来,丈夫为了救国,为了筹集更多的义款,真的要把亲生儿子都送给别人,钟彩合顿时晕倒在地。 醒来后的钟彩合哭着责怪丈夫的冷血无情,世上哪有父母愿意将自己的亲身骨肉送给他人。 郑潮炯也很悲痛,他含泪对妻子说:“彩合,没有国,哪有家?咱们的国家正被外敌入侵,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人。” 尽管对丈夫充满埋怨,深明大义的钟彩合,在思考许久后,含着热泪对丈夫说:“我支持你。” 背负着国耻家仇的夫妻俩,在孩子生下来后取名郑社义,并把他送给了一户姓赵的华人家庭。对方给的80元大洋,没有经过郑潮炯和钟彩合的手,就直接放进了募捐箱里。 郑潮炯“送子救国”的义举传遍了南洋,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们都参与到支援祖国的行动中。 日本战败投降后,夫妻俩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好转,然而他们对孩子的思念从未间断。 尽管孩子被送走后,他们从没放弃寻找过孩子,郑社义也成了郑家人唯一的牵挂。 上世纪60年代,郑潮炯写信给有关部门,希望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能找到当初送出去的孩子。后来在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郑潮炯终于在广东肇庆找到了亲生儿子郑社义。 但是对当年父母把自己送走的事情,郑社义一直很不理解,在得知亲身父母要找他时,他甚至不愿相见。 直到他了解清楚当年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郑社义的心结才慢慢地解开,也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做法,他说:“没有国,哪有家,在那个环境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父亲尽了最大能力帮助国家,他是对的。” 70多年过去了,“送子救国”的年代已远去,但“有国才有家”爱国至理名言不仅在这个家族里,甚至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代代相传。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做贡献的华侨华人们,他们始终把家国情怀镌刻在骨子里。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传人,今天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热血、青春乃至生命换来的。
1938年,新加坡华商郑潮炯,决定把妻子钟彩合肚子里尚未出世的孩子卖掉,钟彩合痛
平原隐者吖
2025-04-02 10:16:4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