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导演请李雪健主演焦裕禄。不料,焦裕禄的妻子得知后,立马摆了摆手,连连说道:“不行不行!不能让他演我老公!”可是,导演却坚决不肯换人。
1990年,李雪健获得了扮演《焦裕禄》主角的机会,他立即前往焦裕禄的故居进行了解。遭到焦裕禄的遗孀直言不讳的批评——她觉得李雪健的身形和高度都与焦裕禄有很大差距,几乎是两个极端。面对家属的初步否定,李雪健一度想要放弃这个角色。但他最终决定挑战自我,用20天的时间剧烈减肥20斤。当焦裕禄的妻子看到李雪健为角色所作的牺牲,她不禁心疼地劝他注意健康。李雪健的这番努力不仅赢得了家属的认可,也让他在电影《焦裕禄》中的表现获得了金鸡和百花奖。 三十一年后,郭晓东继承了李雪健的精神,再次将这位国民英雄的生平带到银幕前。《我的父亲焦裕禄》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而是根据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的记忆,重新塑造了这位英雄的形象。 这部新版电影在讲述主线故事时更加深入,选择了焦裕禄一生中三个重要事件进行聚焦:在洛矿的初次建功、兰考斗三害的艰难岁月以及在博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导演范元打破常规,不愿将这部作品局限于主旋律电影的框架,而是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焦裕禄。选拔演员时,多位男星曾是考虑对象,最终选择了最能展现焦裕禄人性和温度的演员。 郭晓东被选中扮演焦裕禄,主要考虑了几个方面:他和焦裕禄同为山东人,身材和体型相似。郭晓东的笑容让人感觉亲切,与焦守云对其父亲记忆中的形象吻合。焦守云观看郭晓东的表演后,认为他具有难得的朴实气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了理想人选。拍摄前的郭晓东虽然身材瘦削,脸颊却略显圆润,这在当时物质匮乏的背景下显得不符合实际。郭晓东决定效仿李雪健,开始了减肥计划,并在加入剧组后成功减重20斤。焦守云见到了郭晓东暴瘦后的样子,笑容中透出的皱纹让他看起来更加贴近焦裕禄的形象,从而获得了焦守云的认可。 李雪健在1990年版的《焦裕禄》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相比之下,郭晓东在演绎上并没有将焦裕禄塑造成一个非常完美的英雄。他强调了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的也是一个父亲、丈夫和儿子的平凡身份。工作上雷厉风行的焦裕禄,在家中却常常展现出风趣幽默的一面,和妻子的关系充满了理解和温馨。他们的相处中,焦裕禄懂得在争执时先低头,用情感和理性去平息冲突,甚至不时地说出一些温馨俏皮的话。焦裕禄的女儿也曾回忆,父亲在家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人。在这部电影中,饰演焦裕禄妻子的演员徐俊雅,她以有着深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经验。 在最新的电影中,徐俊雅由丁柳元饰演,她在塑造这个角色时赋予了其丰富的人性表现。历来这类角色多作为剧情的功能符号,但在此作中,徐俊雅的形象细腻且充满情感,展现了与焦裕禄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冲突。最初,她并不支持焦裕禄调往兰考的决定,出于家庭经济考虑,担心月收入减少四十元。 徐俊雅在剧中扮演的是家庭的支柱,她不仅要照顾家中的六个孩子,还要支持焦裕禄,帮他分担忧虑,让他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当得知焦裕禄希望在兰考延长服务期时,她在浴室前感到无比委屈,泪流满面。丁柳元在表演中,将这种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爆发,难以自抑。 电影中的徐俊雅角色,在丁柳元的演绎下,更注重展示与焦裕禄的幸福时光。丁柳元增添了许多贴心的细节,如为焦裕禄洗头、在焦裕禄醉酒时搀扶他。剧情高潮在医院的一幕中达到顶点,为了更好地表达绝望的情绪,丁柳元与郭晓东为此数夜未眠。目睹郭晓东为了演绎焦裕禄的痛苦,不惜用烟头烫自己的胳膊,这一幕让丁柳元感受到极致的绝望。拍摄结束后,她长时间无法从沉重的情绪中解脱。她对焦守云透露,拍摄这样的戏让她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仿佛置身生死边缘。 原先版本的电影中,焦裕禄像是一部精确的机器,永不停歇,只是不断重复着宏大的口号。而新版给出了更深层的答案。即使知道生命即将结束,焦裕禄仍选择与家人回乡,探望老母。这次母子间的深夜长谈,令人动容。 母亲的教诲,“做一个好人”,成了焦裕禄一生的信条。她告诉他:“人如星,星如人。好人如亮星,坏人星辰暗淡,彻底的恶人则星光尽失。” 这句话如同焦裕禄的人生指南。 电影本身以非传教的方式讲述故事,不制造煽情,不歌颂功绩,而是如同讲述一个邻里间的故事,亲切自然,导演摆脱了主旋律影片常见的刻板说教。 在电影的幕后,导演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选择了一些学生加入剧组,这些学生最初对这个严肃主题不感兴趣。然而,随着拍摄的深入,这些年轻人也被焦裕禄坚定不移的精神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