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找到红军女战士李伯钊,语气沉重地告诉她:你丈夫杨尚昆

平南 2025-04-02 22:32:36

1935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找到红军女战士李伯钊,语气沉重地告诉她:你丈夫杨尚昆在几天前的空袭中负了伤,需要你立刻前往支援。李伯钊不但没有难过,反而开心的笑了……

1935年4月的一天,云南沾益县上空突然响起了刺耳的轰鸣声。敌机的轰炸声打破了红军行军的宁静,爆炸和枪声交织在一起,杨尚昆在这次空袭中不幸右脚中弹。鲜血很快浸透了裤腿,但他咬紧牙关,坚持行军,不让战友们为他停下脚步。 几天后,在红军临时驻扎的山村里,周恩来找到了红军女战士李伯钊。"伯钊同志,"周恩来语气沉重地说,"你丈夫杨尚昆在几天前的空袭中负了伤,需要你立刻前往支援。" 出乎意料的是,李伯钊听闻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显得难过,反而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周恩来对她的反应感到有些意外。 "终于能知道他的下落了!"李伯钊激动地说,"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他的消息了。"原来自从红军长征开始后,李伯钊被陈昌浩扣留在红四方面军,而杨尚昆则跟随红一方面军北上。夫妻二人被迫分离,音信全无。 当毛泽东得知杨尚昆既失去了妻子的陪伴又受了伤时,曾风趣地调侃道:"尚昆,你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杨尚昆虽然脚伤疼痛,但更让他心痛的是不知道妻子的处境如何,能否再相见。 就在这一年的1月,遵义会议后,杨尚昆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已成为毛泽东领导下的重要力量,被称为毛主席的"铁拳"。杨尚昆亲眼见证了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才能,更加坚定了跟随中央北上的决心。 然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给红军带来了严峻考验。毛泽东深知杨尚昆的才干和忠诚,特意安排他担任陈昌浩的副手,嘱咐道:"你去当牛皮糖,拉不断扯不折。"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求杨尚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对,保证中央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李伯钊得知丈夫不仅负伤,还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后,内心既担忧又自豪。她决定通过战友传递一封信给杨尚昆:"我在红四方面军中一切安好,你专心完成任务,不必挂念我。革命的道路从来不平坦,我们的爱情也会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每当杨尚昆夜间行军时,望着星空,他就想起远方的妻子是否也在仰望同一片天空。彭德怀看出了好友的思念之情,一次行军休息时,他拍拍杨尚昆的肩膀说:"等北上胜利后,我用珍藏的银元请客,庆祝你们夫妻团聚。" 1936年,经过一年多的分离,李伯钊终于与杨尚昆重逢。两军会师的那一刻,夫妻相见,激动的泪水在两人眼中闪烁。彭德怀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从口袋里掏出珍藏多年的银元,笑着说:"这次是庆祝我们的胜利,我再请一次客吧!"这简单的庆祝,却是长征路上最珍贵的温暖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的"听用牌"。他曾经这样定位自己的工作:"就像麻将中的一张'听用牌',什么需要就干什么。"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不平凡的作用。 在中南海的日子里,杨尚昆与李伯钊夫妇有一笔2万元的补发工资,这是他们度过一段风雨岁月后才获得的。有趣的是,这笔钱一直存在银行里,直到1985年李伯钊去世,夫妻俩都未曾动用过。杨尚昆更是在妻子离世后,继续将这笔钱留着,仿佛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纪念。 中南海里,杨尚昆不仅是办公厅主任,更是孩子们心中的"杨爸爸"。这个称呼的由来很有意思,按照中南海的规矩,孩子们本应该叫他"尚昆叔叔",但杨李夫人却说:"叫我妈妈李妈妈,叫我爸爸就应该是杨爸爸!"这样,"杨爸爸"的称呼就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 1951年出生的刘源与杨尚昆的女儿杨李自小在中南海一起长大,两小无猜。杨尚昆对刘源特别关爱,记得有一次,小刘源画了些涂鸦,别人都不以为然,只有杨尚昆认真地说:"画得不错,就是缺个印。"之后,他真的找了两枚章石,刻了名字,盖在刘源的"画作"一角。这样的细节,让刘源一直铭记在心。 然而,一段风雨岁月不期而至,刘杨两家都受到了影响。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杨尚昆才回到北京,刘源才又见到了自己心中的"杨爸爸"。刘源回忆道,杨尚昆"显老了些,瘦了许多,比过去严肃了,然而目光炯炯有神,仍是那么有亲和力"。 1998年夏天,正值全国抗击特大洪灾的紧要关头,杨尚昆病重住院。即使在病床上,他仍然每天关注新闻,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了解灾情的最新进展。看到两湖平原洪水肆虐的画面,这位已经年逾九旬的老人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就是在这个时候,杨尚昆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让子女将那笔存了20多年的2万元全部取出来,捐给了灾区。他欣慰地说:"这笔钱存了20多年,今天总算派上用场了!" 临终前,杨尚昆多次叮嘱家人:"千万别让刘源过来!"他知道当时担任武警部队副政委的刘源正在抗洪一线忙碌,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病情分散他的精力。最终,刘源还是通过张九九得知了情况,赶到了医院,握着杨爸爸的手,送他最后一程。

0 阅读:4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