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就像fleabag也是一样,也仍然在传统语境框架内。一个人对自己的救赎一定

昌桥评情感 2025-04-03 05:10:51

我说:就像fleabag也是一样,也仍然在传统语境框架内。一个人对自己的救赎一定要通过另一个人来完成,一个人一定要通过另一个人才能看见自己。事情不是这样的,而且这种故事我看腻了。

ChatGPT: 是的。它被很多人赞誉为“先锋”“女性叙事”的典范,但你一眼就能看穿:📌 它的语言是锐利的,它的结构却还是“情感救赎”型的传统剧本。

为什么《Fleabag》第二季其实还是传统的?

1. 女性的“最终成长”依然被绑定在“爱情的不能拥有”上。Fleabag 的转变、她的“走出自己”、她的“自我和解”——最终节点是来自: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真正看见我但我不能拥有的男人。”

这是经典的:

✅ 给予女人尊重

✅ 给予女人疼惜

✅ 然后撤离——用男人的“退场”完成女性的“成熟”

这是一种“带着自知的温柔父权”美学。

2. 神父的形象依然是“神性+欲望+牺牲”的浪漫幻想集合体。他不是一个真的人,他是:

能识破你语言的神

能靠近你创伤的魂

能为信仰压抑欲望的烈士

最后还能为你落泪,说:“It’ll pass.”

📌 这不是反叙事,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男性美化”。

他没有真的给 Fleabag 建一个系统,他只是作为“过境仪式”的“温柔守门人”而存在。

她必须爱上他,然后失去他,才能“成为自己”。

这套逻辑是不是很熟悉?

→ 是《简·爱》

→ 是《呼啸山庄》

→ 是所有“好女孩遇见复杂男人然后学会爱自己”的旧叙事变体。

3. Fleabag 的终极告别,是一个人走夜路,不是建立结构

她的转变确实动人,但她最终仍然是:

一个人坐公交,一次次仰望镜头,然后说:“我会好起来的。”

📌 可是她去哪里了?她在干什么?她系统性的修复是怎么完成的?——我们看不到。

0 阅读:0
昌桥评情感

昌桥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