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狂飙40年,抱怨声为何不断?中国政府一直都是一边忍着一些人的抱怨痛骂,一边埋头发展,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计划,但其实就算有一天,哪怕他让所有人都变成了富翁,这种骂声也照样不会消失。 首先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超普通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就像一个从未坐过过山车的人突然被推上轨道,那种眩晕感会让人本能地尖叫。 2002年北京三环房价3800元,桑塔纳轿车18万,而2025年房价涨到12.8万,网约车司机两年就能买特斯拉,这种指数级增长带来的财富跃迁,让很多人产生了被时代抛弃的错觉,他们习惯了用过去的标尺丈量现在的生活,却忘了手中的标尺早已被时代的洪流冲得变形。 而社会转型期的利益重构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电商冲击实体店时,有人痛骂马云破坏传统商业生态;网约车兴起时,出租车司机上街抗议;人工智能普及后,又有人担心机器抢走饭碗。 这些抱怨者就像守着旧鱼塘的渔民,当国家把他们带入更广阔的海洋时,他们却盯着自己网里的小鱼,抱怨渔网太沉、海水太咸。 他们选择性忽略了电商创造的3200万就业岗位,网约车催生的新能源产业链,以及AI给偏远山区孩子带来的教育公平。 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偏差又一次加剧了群体焦虑,当短视频平台把个别极端案例无限放大,当社交媒体算法不断推送负面消息,人们很容易产生整个社会都在变坏的错觉。 就像西藏那曲的牦牛肉经销商,月入5万却抱怨平台抽成太高,这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心态,本质上是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发展之上,他们看不到国家为搭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付出的万亿级投入,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是必经的阵痛,当北京的房价涨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时,有人选择性忽略了国家在保障房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当个别城市出现雾霾天气时,有人忘记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这些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所有快速发展国家都会经历的成长烦恼,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在长个子时会感到腿疼,但这种疼痛恰恰是成长的证明。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抱怨已经异化为一种习惯性否定,无论国家推出什么政策,无论社会取得什么进步,总有一群人站在对立面挑刺。这种心态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得到了想要的玩具,却抱怨颜色不对。 他们忘记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种压缩式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矛盾和问题,但解决问题的速度同样令世界惊叹。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那些曾经被痛骂的洪水猛兽,如今都成了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电商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网约车重塑了城市出行格局,智能手机让偏远山区与世界同步。 历史已经证明,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伴随阵痛,但最终受益者都是全体人民,当我们的下一代在元宇宙课堂里学习时,他们或许会对今天的抱怨感到困惑——就像我们现在看待改革开放初期对个体户的质疑一样。 中国的发展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不可能让所有乘客都永远舒适地坐在软卧车厢,那些抱怨的声音,本质上是时代列车在加速时产生的空气湍流。 只要列车的前进方向正确,这些湍流终将被甩在身后,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停下列车安抚乘客,而是继续加大马力,用更辉煌的发展成果证明:抱怨声中的中国,终将抵达让世界惊叹的远方。
中国发展狂飙40年,抱怨声为何不断?中国政府一直都是一边忍着一些人的抱怨痛骂,一
陈志华观世
2025-04-03 11:54:12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