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陕西铜川,一男子家中迎来3位不速之客,一位神情憔悴的老人领着两个八九岁的孩子,站在门前哽咽道:"老汉我实在养不了他们了,你要是愿意,就给他们口饭吃,要是不行,我就只能想办法送人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的秋天,陕西铜川印台区广阳镇陶贤村,张谦水家中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那天,门前站着三位不速之客:一位神情憔悴的老人,妻姐的公公温老伯,领着两个孩子,九岁的温晓平和七岁的温惠惠。 老人声音颤抖,哽咽着说:“老汉我实在养不了他们了,你要是愿意,就给他们口饭吃,要是不行,我就只能想办法送人……” 两个孩子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瘦弱的身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无助,张谦水站在门口,望着这三张面孔,心里泛起一阵酸楚。 那时,张谦水的日子并不宽裕,他和妻子王水仙带着两个幼子,与年迈的父亲一起生活,一家五口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收留两个孩子,意味着家中人口骤增至七人,生活的担子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可当他看到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听到老人近乎绝望的请求,他几乎没有犹豫,对老人说:“只要我有饭吃,就不会让他们饿着。” 王水仙站在一旁,虽然明白这决定会让日子更艰难,却没有反对,只是默默点头,她知道,丈夫的心软,是源于那份藏不住的善良。 两个孩子留下来后,现实的压力很快显现,几亩山地种不出足够的粮食,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小儿的奶粉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张谦水肩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盘算着出路。 听说附近的徐家沟煤矿招工,工资比种地高出不少,他二话不说就报了名,第一次下井,漆黑的坑道让他心里发怵,四周的寂静和头顶的压力仿佛要把人吞没。 可一想到家里七张等着吃饭的嘴,他咬紧牙关,硬是挺了下来,每天收工回来,他满身煤灰,妻子看着心疼,却也只能默默帮他擦去脸上的黑渍。 日子在艰难中一天天过去,1995年,新的考验又来了,王水仙的母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大舅哥无人照料,亲戚们避之不及,小舅子刚成家,也无暇顾及。 张谦水没有多想,把大舅哥接回了家,家中人口增至九人,大舅哥病情反复,时常犯病乱跑,每次都要全家出动去找,有一次,他被野狗咬得满腿是血,张谦水背着他去卫生所打针上药,回来后还买点好吃的哄他开心。 2003年,王水仙的二叔因病卧床,唯一的儿子远走他乡杳无音信,张谦水又一次伸出手,把老人接到家中照顾,家里实在住不下,他就将二叔安置在附近的老房子里,每天挑水送饭,风雨无阻。 五年后,二叔去世,儿子依旧没有消息,张谦水掏出积蓄为老人办了后事,村里人忍不住打趣:“你这屋里是收人吗?这么多人你养得起吗?”他只是憨憨一笑:“都是媳妇家的亲人,能帮就帮一把。” 三十年光阴,张谦水用汗水和坚持撑起了这个家,白天,他在矿上三班倒,晚上回家还要种地,忙得一年四季没个闲,妻子操持家务,孩子们渐渐懂事,放学后帮着干活,让他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外甥温晓平和外甥女温惠惠慢慢长大,温晓平后来也在煤矿谋了份差事,娶妻生子,有了三个孩子;温惠惠嫁人生女,育有两个女儿。 他们虽叫他姨夫,却早已把他当作亲生父亲看待,温晓平常说:“姨夫为了我们,把腰累弯了,这恩情一辈子都报不完。” 张谦水的三个儿子也没让他失望,大儿子在煤矿当了调度员,二儿子做了村干部,小儿子读完大学成了工程师,每逢节假日,这个大家庭老少三代二十口人聚在一起,院子里满是孩子的笑声。 张谦水坐在一旁,看着儿孙绕膝,总是感慨:“苦的累的都过去了,现在这样,我知足了。”村里人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好女婿打着灯笼都难找。 从1992年那三个不速之客走进他家,到如今儿孙满堂,张谦水用一颗朴实的心,扛起了一个又一个责任,他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可他用自己的肩膀,为亲人撑起了一片天。 那些年下井的疲惫、找人的焦急、种地的辛劳,他从不抱怨,只默默咽下,陕西铜川的这个小村庄里,张谦水的故事或许不起眼,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而真挚的力量——那是对亲情无条件的守护,对生活无言的坚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三秦都市报2024-12-07《这样的好女婿,打着灯笼都难找》
1992年,陕西铜川,一男子家中迎来3位不速之客,一位神情憔悴的老人领着两个八九
如梦菲记
2025-04-03 13:34:20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