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65岁的孙嘉淦请辞归乡,乾隆同意了。回家当日,有人偷偷报信给乾隆,信上说孙嘉淦偷运了十几箱黄金。乾隆一手把信拍在桌上:“派人给他抓回来!”然而,乾隆检查完箱子后,却赏赐了他。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甚为常见,一些人甚至大名鼎鼎,流传于后世,像和珅之贪,因为过于极端,甚至常常被后世作为典型。 然而,许多清官的名气却还不如这些贪官。 与和珅同属于一朝的孙嘉淦便是其中之一,他家中自幼清贫,然而胆识过人,才学出众,早在康熙五十二年,便考中进士,顺利步入仕途。 因为家中无甚背景,孙嘉淦最初职位平平,不足为人之患,便一连侍奉三代帝王。 不过,孙嘉淦的才能大多在雍正帝和乾隆帝时期得以发挥,他在朝堂上多以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出名,因此很得皇帝重视。 听闻,雍正皇帝登基初期,为稳定朝纲,威严过盛,虽然赏罚分明,在即位初期却有些杀伐过度,导致一时之间大臣们胆战心惊,朝堂上人心惶惶,生怕下一个不小心丧命的就是自己。 朝中的忠臣也是犹犹豫豫,因为雍正帝喜怒无常,进言也需得选一个好时机。 可孙嘉淦发现问题之后,便诚心直言进谏:“帝王应当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要知道,继位初期,朝堂上下各种传言沸沸扬扬,为稳定内外朝纲,雍正采取的手段均比较强硬。 孙嘉淦此举自然不算柔和,相当于直接将阖宫上下议论的谣言摆在皇帝跟前了。 当即雍正自然大怒,但好在当时另一位忠臣朱轼也在身边。 眼看着雍正怒气快消的时候,也委婉的替孙嘉淦美言了几句:“此人虽然言语狂妄,心倒诚,臣倒是佩服他的胆量。” 作为帝王,雍正自然深知应当珍惜忠臣进谏,既有台阶,便也说:“朕也非常欣赏他的胆识。” 此后,孙嘉淦深受皇恩,一路升官加爵,一直到乾隆帝继位也依旧颇受皇帝赏识,孙嘉淦为百姓主持公道,为皇帝直言进谏,多次被提拔。 接连服侍三代君主的孙嘉淦做到了忠臣之本,他从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一路走到吏部尚书,可谓是官运亨通。 孙嘉淦善于直言进谏,在官场上更是刚正不阿,因为这样的风格在官场上也得罪了不少人。 他深谙官场之道,却能够一直坚守本心,到1747年,已经65岁的孙嘉淦已经渐渐感觉力不从心。 他不愿在官场中与人勾心斗角,便主动提出要告老还乡,将更多的职位和发展机会留给年轻人。 乾隆皇帝批准之后,孙嘉淦便准备辞谢皇恩,回乡。 然而,就在孙嘉淦收拾好行囊,准备启程的当日,乾隆皇帝接到密报,说在孙嘉淦的回乡的行李中偷偷藏着,运了十几箱子黄金。 在清王朝康乾盛世之后,大臣们中饱私囊并不罕见,尤其是孙嘉淦职场经验丰富,历任三代王朝重臣,相比势力丰厚,家底也充实了不少。 再加上众人皆知孙嘉淦家境清贫,似乎私藏黄金、贪图国家财产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乾隆随即派人将孙嘉淦拦住,并抓捕回京,仔细搜查之后却发现并不符实,只能放其归乡,此事说来也让忠臣心寒。 孙嘉淦准备辞官、告老还乡之时,因为自己为官多年,从来没有贪污一分一毫,因此并未攒下多少钱。 如今在别人看来,自己应当是荣归故里了,想必家底应当十分丰厚。 因此为了不给家乡丢人,孙嘉淦在准备收拾行囊时,还专门亲自挑选了几个看起来贵重的厚木箱,往里面装满了砖头,希望这样看起来让自己家底儿丰厚一些,可以不被家乡的乡绅耻笑。 可没想到,还没等到返乡木箱发挥作用,就被有些人看在眼里,紧赶慢赶的汇报给了皇上,随即又被召回检查。 幸好有此一遭,孙嘉淦一生清廉的名声也得以印证。 皇帝看到木箱里的砖头,听闻孙嘉淦的理由更是深受感动,便命人以金银将砖头替换了下来,如此一来,乾隆皇帝此举也算是嘉奖了清官忠臣。
1747年,65岁的孙嘉淦请辞归乡,乾隆同意了。回家当日,有人偷偷报信给乾隆,信
何以为知吖
2025-04-03 15:45: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