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7岁的杨振宁与父母合影,父亲杨武之是我国第一位数学博士。 1929年,7岁的杨振宁与父母合影,这张照片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纪念,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科学教育的一个缩影。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一个从孤儿成长为学术先驱的人物。而杨振宁,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这两代人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写照,也是中国科学崛起的见证。 杨武之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幼年时,他常看到父亲伏案苦读,家中书香气息浓厚。可惜好景不长,9岁时母亲病逝,12岁时父亲也去世,家道中落,小小年纪的他成了孤儿。幸好叔父收养了他,尽管叔父家境一般,仍坚持供他读书。 1914年,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数理部本科,1918年顺利拿到学位。毕业后,他先回母校教算术,还兼任舍监,但因与几个富家子弟起冲突,一气之下辞职,跑到安庆中学教书。 在安庆,他常望着江水反思,逐渐萌生了“科学救国”的念头。1923年,他考上安徽省公费留学,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1924年转到芝加哥大学,跟随数论大师伦纳德·尤金·迪克森学习。1926年,他拿到硕士学位,1928年凭借《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数论方向的博士。 1928年秋,杨武之回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他住在清华园西院19号,夜里常在书房研究群论和代数学。他的学生中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华罗庚和陈省身,可见他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家庭方面,他与罗孟华结婚,生下五子一女,长子杨振宁1922年出生。 杨武之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家里常备地球仪、小灯泡等教具,晚饭后他会给孩子们讲地理知识,或演示天体运行。他还教杨振宁背历史朝代,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1929年秋,杨家搬到北平,住进清华园西院19号。那年,他们拍下全家合影,杨武之穿黑色西装,罗孟华着深蓝色旗袍,7岁的杨振宁站在中间,背景是四合院的灰墙和书桌上的书。 杨振宁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家里书房摆满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他常翻阅,父亲就在一旁耐心指导。杨武之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不直接给答案,而是用演算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1937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45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1948年拿到博士学位。1957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震惊物理学界,两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1966年,他加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继续研究物理学。 杨武之晚年身体不好,1950年离开清华大学,搬到上海,在复旦大学教数学。1973年5月12日,他在上海去世。杨振宁得知父亲去世后非常难过,后来在自传中提到,父亲的数学启蒙是他物理学成就的基础。2003年,杨振宁从美国搬回北京,住进清华园,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晚年,他把大量书籍和手稿捐给清华大学,希望传承学术精神。 杨武之和杨振宁的故事,不只是父子俩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科学教育从无到有的见证。杨武之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道路,而杨振宁继承父亲的学术精神,把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写进了世界史册。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可他们硬是靠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走出一条路来。杨武之从孤儿到博士的逆袭,杨振宁从清华园到诺贝尔奖的征程,都让人感慨:教育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能走多远?
同盟会元老合影,想不到前排右一是汪精卫。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