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曾说:“人一旦老了,最要紧的是守住自己的灶台。能颤巍巍煮碗粥……” 初读这句话时,只觉质朴,细品之下,却如陈酿的美酒,散发着生活的醇厚与温情,道出了老年人对生活最本真的坚守和热爱。 灶台,对于老年人而言,早已超越了烹饪空间的简单定义,它是过往岁月的承载,是情感的寄托。当晨光初照,老人们缓缓走向灶台,开启新一天的仪式。简单的食材,在他们手中被巧妙组合,一碗冒着热气的粥便端上了桌。熬粥的过程,米香弥漫,如同记忆中的音符,勾起往昔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画面。往昔孩子们在旁嬉笑打闹,如今虽各自忙碌,但那份回忆,早已深深镌刻在老人们心间,成为他们在平淡日子里最温暖的慰藉。 守住灶台,更是守住了一份对生活的掌控感。步入老年,身体机能衰退,生活的诸多方面逐渐脱离掌控。然而,在自家厨房,老人们依然能凭借娴熟的技艺,烹饪出喜爱的食物。无论是酥脆的烙饼,还是软糯的蒸糕,每一道食物,都是他们对生活主权的宣示。这份自主,让他们在面对岁月流逝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底气,不至于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在社交生活日益减少的晚年,灶台还成为了连接亲情的纽带。逢年过节,儿女孙辈归来,厨房瞬间热闹起来。老人系上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年轻人在一旁打下手,听老人讲述那些讲了无数遍的往事。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美食上桌,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亲情在烟火气息中升温。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交融,让家的味道在岁月中传承。 守住灶台,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它是老年人在岁月变迁中找到的精神寄托,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灶台之上,煮的不仅是粥饭,更是一生的回忆、亲情的温度,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眷恋 。
季羡林先生曾说:“人一旦老了,最要紧的是守住自己的灶台。能颤巍巍煮碗粥……”初
风景如画看社会
2025-04-04 09:39: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