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朋友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华南F3」(琼东西)清明祭祖这么硬核。
不是爬山、钻山洞,就是过河下水找祖宗。
其实就一点:广东、广西、海南的山比较多,而且在农村里,亲人去世后大多就近下葬。
一个是为了好打理,一个是为了方便祭拜。
因为我们这边有一个习俗(我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有):下葬后的第三个年头要捡起来,然后再过几年,得找地方(风水宝地)重新安放,并立一个碑。
不管是当初下葬的地点还是后来立碑的地点,距离家里都不远。
但是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青少年外出打工,「琼东西」的雨水也多,也就很容易把原来的泥路给冲掉,外加杂草疯长…一年到头没打理,也就有了今天的祭祖场景。
而且,拜也不能仅拜前几代,而是要拜前十代二十代也有可能,所以:
1)大家要翻山越岭地找,因为中间经过搬迁、转移,而且相隔时间长远。
2)这个时候光靠年轻人是不行的,得要老一辈带路、年轻一辈要记路。
3)每年一到这个节日,家里都会格外热闹,人也特别多。
这也就有了今天的「华南F3硬核祭祖」的讨论。
但至于你说,为什么不迁移吧。
可能前面几代还能迁,但再长远一些的,你甚至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东西,但也不能贸然挪动地方。(得靠大家商议,而不是某一个人决定)
但我想,不管迁移与否、祭祖方式是否硬核,这个节日的存在就是为了缅怀。
真正的死亡不是死去,而是被人遗忘。
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在花时间寻找,那么这个家族的脉络就没有断。
一年接一年,上山的人一波接一波,从山脚到山头会走出新的路,路边也会开出新的花。我们的目的地没有变,但传统却能越走越长久。微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