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听到一些大学生抱怨自己并不满足,尽管他们的成绩相当不错。比如,我认识一位同学,绩点一直保持在3.8以上,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按照常理,她毕业后的前途应该一片光明。可是,最后她却选择了低调的创业,虽然她说是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但我知道,她那时候不过是在为自己找个可以不被“成绩”框住的理由。她始终不甘心自己过度被“绩点”定义,最终的她做出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
其实,不止她一个。大四时,我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同学,成绩都不差,但都面临一个相似的困境——焦虑和迷茫。这并非源于学术成绩,而是源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和兴趣。
很多大学生忙于“做题”、“考分”,为了一个数字而焦虑,忽略了思考“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们时常把时间花在了老师和家长眼中所谓的“标准”上,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把自己的价值和成绩直接挂钩的做法,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也就是所谓的“迷茫”。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很多同学会陷入这种怪圈:“我努力了,但是感觉自己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他们跟随大流,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继续在“学习”和“社交”这两个传统的赛道上拼命奔跑,却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在一个赛道上留下任何痕迹。就像是按照别人设定好的模板去走,却从未有过“超越”。
这时候,有人会告诉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批判“考试至上”的教育模式,认为它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我也曾是这么想的,直到真正走进社会,才发现:并非你有多高的绩点,而是你是否能用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在职场中站稳脚跟。
我渐渐明白,大学生的真正痛苦,不在于“成绩单上那个分数”,而是迷茫于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在考试和课堂之间,有太多的诱惑和选择,而这些看似“必须”的事情,有多少能真正带来你想要的成就呢?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局限于“绩点”这个指标上。大学生活更多的是帮助你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而非只为一张纸上的数字拼搏。试着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探索那些你感兴趣的领域,不必让外界的声音主导你的选择。
最终,能够决定你未来的,不是成绩,而是你对自己有多少认识,和你做的事情是否足够有意义。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给你带来的真正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