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篆盖、篆体、篆额——十三聊书法之术语
在这墨香四溢、时光悠悠的宁静角落里,我,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带着对书法艺术的深深挚爱,再次与各位相聚在这充满文化韵味的交流之中。前天“三语”中所提及的书法术语“篆额”,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众人对书法艺术热烈而深刻的探讨。那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象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然而,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篆盖”这一充满魅力与韵味的书法术语的神秘面纱,走进它奇妙而独特的世界。
篆盖,作为碑刻术语,承载着唐代墓志铭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在那个辉煌的时代,墓志铭不仅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与纪念,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传承。而篆盖,便是这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常,唐代的墓志铭会配有石盖,因盖上所刻的文字大多采用篆体,故而得名篆盖。
篆盖与篆额,虽内容相仿,却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篆额多位于碑首,以其庄重、典雅的姿态引领着整篇碑文的气质;而篆盖则如同一位默默守护的卫士,安静地覆盖在墓志铭之上,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美的篆字,为逝者的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尊严。然而,《金石综例》中却称:“篆盖,即篆额。” 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便能发现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篆盖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形式的展现,更是唐代文化、艺术与社会风俗的生动写照。它所蕴含的篆体之美,线条流畅婉转,笔画规整有序,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严谨与精致。每一个篆字都如同一个灵动的音符,在石盖上跳跃、组合,奏响了一曲曲无声的乐章,让后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充满了遐想和敬意。
当我们凝视着篆盖,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唐代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们用手中的刻刀,将篆体的韵味与石盖的材质完美融合,创造出了这一件件不朽的艺术珍品。在这充满魅力与韵味的篆盖世界里,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
让我们继续在这书法的海洋中遨游,探寻更多的艺术瑰宝,感受那无尽的魅力与智慧。
范云峰乙巳三月初八郑州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