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罪己招,考核紧箍咒 媒体人周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曝光学术圈黑暗真相教授

文化你我她 2025-04-05 09:15:37

教授罪己招,考核紧箍咒 媒体人周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曝光学术圈黑暗真相 教授 华中农大教授论文中花18亿买猪饲料 教授“罪己诏”,考核“紧箍咒”? 最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力教授因为一份“罪己诏”火出圈了。 快退休的二级教授,本应是学术圈里德高望重的存在,却因为聘期考核不合格,在朋友圈里上演了这么一出“自我批判”,实在让人忍不住想说道说道。 从李教授的“罪己诏”里能看出,他觉得自己这四年没少干活,发了16篇论文,教学、指导研究生也都没落下,年度考核还有一年是优秀,结果综合聘期考核却不合格,成了“唯一不合格的二级教授”,这搁谁心里都得犯嘀咕。 学校那边呢,也很快出来回应了,说考核是严格按照合同和规定来的,李教授发表的普通C刊论文和报纸论文数量,远低于考核要求。 这事儿看似是教授和学校之间的“矛盾”,背后折射的可是当下高校考核制度的大问题。 如今不少高校考核,就盯着论文数量和期刊等级,活生生把学术评价变成了一场“论文竞赛”。 那些需要长时间沉淀、深度思考的研究成果,在这种考核标准下,很容易被忽视。 就像李力教授,他发的论文可能不符合“大刊”标准,但不代表没有价值。 这就好比评价一个厨师,只看他做菜的速度,却不管菜好不好吃,合不合理? 再者,高校考核的“一刀切”模式也饱受诟病。 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都用同一套考核标准。 年轻人需要更多时间成长、积累,老教授有自己的学术节奏和方向,却都被这统一的考核“紧箍咒”束缚住了。 长此以往,教师们忙着“刷论文”,哪还有心思好好搞教学、做研究? 当然,高校考核肯定得有标准,不然学术水平怎么保障? 但这个标准得更科学、更人性化。 考核的时候,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学术传承这些方面,都得考虑进去。 给教师们多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别让考核成了他们的“紧箍咒”。 希望李力教授这一纸“罪己诏”,能成为高校考核制度改革的契机,让学术回归纯粹,让高校的讲台,既能出成果,又能有温度 。

0 阅读:0
文化你我她

文化你我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