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叶子妈,一个曾经被自闭症阴霾笼罩的母亲,也是一个见证孩子从无语言、无社交到如今融入初中普校的“过来人”。这一路跌跌撞撞,也学会了很多!
我接触了至少上万的特殊家庭,见证了很多成功退圈的家庭,也见证了很多十几岁的孩子依然像两三岁孩子一样,每天只会疯跑追逐,在这个过程中我已深刻体会到:自闭症的干预,拼的就是两样东西,孩子的底子和父母的底子!
🌸孩子的“底子”:从“沉睡”到觉醒的关键
自闭症孩子的“底子”,绝不是所谓的“天赋”或“程度轻重”,而是他们的核心障碍能否被真正触及。
1. 改变社交动机是根基
机械式的训练让我看到孩子的“刻板进步”:他会指认卡片上的妈妈,却不认识真实的我。我意识到,机械训练无法改变他对人的漠视。于是,我转向游戏干预,用夸张的表情、搞怪的声音模仿他的动作,甚至扮成“人工秋千”“飞机马”,只为让他发现——人才是快乐的源泉。半年后,叶子开始主动追着我要继续游戏,这是他从“物”转向“人”的第一步。
2. 打开觉知通道是突破口
自闭症孩子的大脑如同“沉睡的电脑”,信息输入通道是关闭的。我通过视听双通道刺激激活他的神经元:用忽高忽低的音调唱歌、用纱巾玩追尾巴游戏、用床单荡秋千时突然停顿等待他的眼神……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实则是帮他重新建立与世界的链接。
🌸父母的“底子”:从崩溃到坚韧的蜕变
如果说孩子的“底子”需要科学方法打磨,父母的“底子”则是一场心态与能力的修行。
1. 学习力:做孩子的“干预专家”
做一个爱学习的父母,……我更想强调,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专家。哪怕你不懂专业术语,只要肯观察孩子的兴趣、记录他的反应、灵活调整方法,你便是最懂他的人。
2. 心态力:屏蔽焦虑,聚焦进步
我曾因叶子的“倒退”崩溃到想自杀,直到学会用“半杯水思维”看待问题:叶子今天多看了我一眼,便是希望。我戒掉拿他和NT孩子对比的习惯,转而记录他的微小进步。正是这些“小确幸”,支撑我熬过无数个至暗时刻。
🌸🌸两个“底子”的共振
叶子能走到今天,绝非单一因素的结果,当孩子的社交动机被激发,父母的坚持便有了方向;当父母的心态趋于稳定,孩子的进步便有了加速度。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
自闭症的干预没有捷径,但一定有出路。夯实孩子的能力底子,修炼父母的心力底子,这场马拉松的终点,终将是一片星辰大海。记录吧就现在 自闭症 发育迟缓 自闭症干预拼什么? [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