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童话,即便另一侧是可以感受到的现实。当我们进入一段关...
花红情感
2025-04-05 16:14:04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童话,即便另一侧是可以感受到的现实。
当我们进入一段关系时,我们在期待什么?我想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概念能说明这一点,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东西:有助于巩固和维持积极、统一的自体感的体验。简单来说,人们希望伴侣能让自己感觉更好,而非更糟。这通常意味着对方要接纳、理解、回应并给予肯定;对方要能让人敬仰、钦佩,在脆弱时刻可以依靠,能帮助调节和整合情绪;对方还要让人感到彼此本质相似、有情感共鸣——换句话说,对方要能充当可靠的自体客体体验来源。无论它是否能够达成,达成多少,但这些经验的存在是我们愿意维持关系的根本理由。
也就是说,我们在关系中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也喜欢这样的自己,所谓爱一个人的体验就是奠基于此,无论我们怎么去诠释爱,它在体验层面始终是简洁的——我们体验到更美好的对方和自己。只要这种体验是明确且足够连续的,关系就会以最大的稳定性和持久力存在。
而当这些经验开始消退时,关系中的矛盾和不满就开始滋生,一种从前看对方什么都顺眼,到后面看对方什么都不顺眼的感觉开始慢慢浮现。倘若这种经验不能以新的方式被补足和修复,那么关系的破裂和消亡大概率会抵达,无论它在名义上是否还在延续。
在一段关系里,当自体客体体验消失的时候,连接感也就慢慢消退了,这种状态更容易出现在没有对关系认真构建,却期望用时间去摆平一切的关系框架里,比如说婚姻。只要连接感没了,彼此之间剩下的只有一般意义上的熟悉感,以及情感上的疏离,这时候的人最渴望被新的关系经验所代偿——继续寻找自体客体体验,它甚至不需要是有意识的,但至少是不抵抗的。
这可以说是背叛这一关系现象最本质的原因,人很难耐受没有自体客体体验的关系,也势必会尝试继续找寻这样的关系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可以说真正的匹配性取决于两个人是否能互为对方的自体客体,也就是你刚好是对方重要需求的经验持有者。
当一个人置身于关系,ta的希望和恐惧就会被交替性地激活,这源自于每个人经验世界里渴望被回应的部分以及害怕再次受伤的部分,我们的情感世界总是包含这样的二象性,是这两个维度的经验决定着一段关系什么时候开始,又在什么时候结束。
一个人可能会在失去连接的关系里消耗自己很久,这是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也难以舍弃那些真正回应过自己,走进过自己心底最深处的人,这种经验太过重要,它直接呼应着我们最本真的存在渴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