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原为网络互动行为,参与者手持照片或祝福语拍摄视频。但部分人利用此形式进行淫秽色情内容交易,通过“果举”(裸体举牌)等隐晦词汇吸引买家,形成以举牌者、代理、买家为核心的利益链。 涉黄内容明码标价,普通套图视频3-400元,定制化内容(如指定服装、动作、尺度)价格更高。 总代理直接对接举牌者,二级代理加价转卖,形成多级分销模式,部分代理月收入达数万元。 代理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闲鱼等平台发布擦边内容引流,利用“有意向私信”等话术将用户导入QQ群、微信群等私域完成交易。交易后,通过加密文件、压缩包等方式规避监管。 未成年人因好奇成为初始买家,后受利益诱惑转为卖家。例如高中生莎莎(化名)在朋友圈发布马赛克预览视频,作为代理参与交易。 未成年人被算法推荐和利益链条裹挟,成为色情内容的消费者和传播者,心理与行为严重偏离年龄特征。 用户浏览或搜索相关关键词后,平台持续推荐擦边内容,甚至主动推送变异关键词。 97.2%的未成年人拥有独立上网设备,但平台普遍未强制身份验证,模式开启依赖用户自主选择,且入口隐蔽。 交易内容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未成年人参与更可能涉及性剥削。 部分代理将色情交易包装为“自由创作”,模糊道德边界,加剧青少年价值观扭曲。 代理频繁更换关键词、使用私域交易,增加查处难度。 涉事平台包括社交、电商、二手交易等多类,需加强数据共享与联合监管。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实施,明确平台需强化内容审核与身份识别。 网信办开展“清朗”“护苗”行动,2025年2月受理网络违法举报超1768万件,重点打击涉黄内容。 需优化算法推荐逻辑,强制未成年人模式,并建立实时举报响应机制。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警惕“轻松赚钱”陷阱。 “举牌”背后的色情暗流暴露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性与未成年人保护的紧迫性。唯有通过法律严惩、技术升级、平台自律与社会教育多管齐下,才能切断这一灰色产业链,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举牌”原为网络互动行为,参与者手持照片或祝福语拍摄视频。但部分人利用此形式进行
君旭和趣事
2025-04-05 16:14: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