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庆大学教授易志坚在研究物质力学时,意外发现了沙漠土壤的独特性质,巧合之下,他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信息来源:2021年11月17日 科技日报——易志坚:设想成现实,荒漠变“良田”) 谁曾想到,一堂平凡无奇的力学课程,竟成为改变荒漠命运的起点,2009年,在重庆交通大学的教室里,易志坚教授正在讲解颗粒物质的演变,突然,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脑海中浮现,如果能让沙粒拥有土壤的特性……这个初听起来天马行空的想法,又将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中的突破性成果? 力学专家易志坚教授在课堂上的一次思考,让他意识到或许可以改变颗粒物质的受力状态,联想到沙漠里的沙子和贫瘠的土壤,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若能寻得一种特殊“粘合剂”,把松散沙粒紧密黏合,使其具备土壤特性,寸草不生的沙漠不就可变为可耕种的良田了吗? 这个想法点燃了他的激情,他旋即组建研发团队,开启了对这种神奇“粘合剂”的探索与研发之旅。 搞科研真不容易,易志坚团队花了六七年时间埋头苦干,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试验、调整方案,最后弄出了一种植物纤维素粘合剂,2013年,他们在重庆的沙漠里先试了一下,结果很棒,在沙地上种活了植物,还引来了昆虫,这让他们觉得,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为了更扎实地确认这项技术的潜力,易志坚团队选择在乌兰布和沙漠展开实地测试,这片广袤无垠的荒漠,环境极其严酷,乃是我国八大沙漠中的一员,研究团队在实验区域内,将粘合物与水充分搅拌,随后播撒了各式各样的植物种子,期望能够改良这片不毛之地的生态环境。 让人高兴的是,小麦、向日葵、波斯菊和玉米这些农作物都陆续发芽,长势良好,更值得一提的是,沙漠里开始出现藻类结皮,这种自然现象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让土壤变得更加疏松,更适合植物生长发育。 2016年,一件激动人心的事发生了,易志坚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试验田里,居然发现了一只青蛙,这只活蹦乱跳的小家伙出现,意味着沙漠里开始形成简单的生态系统,也说明易志坚团队坚持多年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 更棒的是,他们研发的植物纤维粘合剂不含毒素,对环境没有危害,而且生产成本不高,容易大量制造,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激励着易志坚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他们决定挑战难度更高的任务,改造塔克拉玛干沙漠。 2017年,他们在新疆和田县启动了新的试验项目,到了2018年,试验田的规模扩展到3000亩,他们尝试种植了四十多种不同的植物,包括牧草、蔬菜以及各种粮食作物。 当地老百姓亲眼目睹了沙漠变成绿洲的神奇景象,都赞叹道,开发沙漠的这群重庆人真不简单,和田县政府也认识到这项技术,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将这个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2017年,“沙变土”技术一经媒体报道,便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然而,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技术成本是否过高、实用价值是否不大等方面。 针对这些疑问,易志坚逐一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着重指出“固定沙漠”与“改造土地”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因此简单比较成本没有实际意义。 他深信科学的真相最终能够说明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疑惑,他认为只要拿出确凿的科学依据,就能证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最终结果。 易志坚教授及其团队正在将"让沙漠变身良田"的宏伟构想付诸实践,他们开创的技术已经在我国多个省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和海南等地扎根。 不仅如此,这一创新方法还跨越国界,在中东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开花结果,目前,采用这一技术的试验区域总面积已突破一万亩,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发展势头。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他们需要解决资金短缺、恶劣环境,以及不同学科之间配合等问题,因为这项能改善地球环境、造福人类的技术,易志坚本人也被评为2021年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从课堂上偶然出现的想法,到沙漠里实实在在的成果,易志坚团队的“沙漠土壤化”探索,堪称一次科技创新的伟大旅程,这项技术有没有可能真正变成解决世界沙漠化难题的关键,并且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绿色的惊喜。
你知道发世界顶刊的《科学》、《自然》有多难吗?我跟你说个数据你可能都不信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