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叙事下的经济迷思。 当特朗普宣称"美国公民被迫袖手旁观,而其他国家却变得富裕强大,其中很多是以我们为代价的"时,他构建了一个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经济叙事。这种将国际经济关系描绘成零和博弈的论断,虽然能激发部分选民的共鸣,却在事实检验和经济学逻辑面前显得漏洞百出。本文将通过多维度分析,揭示这种论断背后的认知陷阱与现实矛盾。 特朗普论断的核心前提是"美国被迫袖手旁观"和"他国以美国为代价致富",这两个命题都经不起数据检验。根据世界银行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1990-2020年间,尽管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美国实际GDP累计增长超过80%,人均可支配收入(经通胀调整后)增长63%。同期,美国跨国企业的海外资产从2万亿美元飙升至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超其他任何国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元的特殊地位。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国得以用极低成本维持财政赤字——外国投资者目前持有超过7.6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这种"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每年为美国节省约1000亿美元利息支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当特朗普声称他国"以美国为代价"致富时,却刻意回避了正是现有国际体系使美国能够长期维持贸易逆差而不引发货币危机这一事实。 特朗普经常将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归咎于他国"不公平竞争"。确实,1999-2019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了约500万,但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显示,其中88%的岗位流失源于自动化技术替代,而非产业转移。麻省理工学院2018年的研究发现,在与中国竞争的行业中,每个因进口竞争失去的岗位对应着约2个因生产率提高而消失的岗位。 更矛盾的是特朗普自己的政策记录。尽管他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纽约联储研究显示,这些关税成本的90%实际上由美国进口商承担,相当于每年向美国家庭变相征税约1300美元。2018年钢铝关税实施后,由于下游产业成本上升,美国金属加工企业反而减少了7.5万个工作岗位(哈佛大学研究)。这些事实都与"保护主义能让美国再伟大"的承诺背道而驰。 特朗普论断中隐含着一个关键假设:美国企业海外投资是被迫的、有害的。但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9.1%,明显高于国内投资的6.3%。这种差距反映了资本追逐更高效率的天性,而非所谓的"被迫"选择。 苹果公司就是个典型案例。其海外留存利润曾高达2520亿美元,主要原因不是中国"偷走"了工作岗位,而是爱尔兰12.5%的企业税率与美国的35%(税改前)形成巨大落差。2017年税改将企业税率降至21%后,企业海外利润回流立即增长近3000亿美元,证明税收政策比贸易壁垒更能影响资本流动。 将经济问题简单归因于外部因素,掩盖了美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全球化的多维图景不只是"赢家与输家",特朗普的零和叙事完全无视全球化的复杂影响。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1-2016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少12亿,主要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期美国贫困率从11.7%微降至12.3%,中位家庭收入实际增长12%(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这说明全球化可以创造多赢局面,关键在于国内分配机制。 民族主义不是经济解药。特朗普的论断本质上是将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简化为情感化的民族主义叙事。历史教训表明,以邻为壑的政策往往适得其反——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了大萧条,2002年小布什钢铁关税导致20万就业损失(国际贸易委员会评估)。 真正的经济复兴需要直面结构性问题:升级老化基础设施、改革教育体系、完善再培训机制、优化税制设计。与其沉溺于"他国抢走我们工作"的幻象,不如投资于美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制度弹性。在全球互联的经济中,筑墙思维只会导致自我孤立,而开放合作基础上的良性竞争才是持久繁荣之道。
民族主义叙事下的经济迷思。 当特朗普宣称"美国公民被迫袖手旁观,而其他国家却变
文新聊情
2025-04-05 22:15:3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