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3岁的王宛兰温水溶解60粒安眠药,亲手喂儿子喝下去,看着儿子死亡后就去警局自首,血浓于水,知道真相的大众却为这对母子流下了眼泪。 1971年的广州,37岁的王宛兰在国营电机厂工作多年后,迎来了第二个儿子黎国思的出生。这本该是家庭的喜悦,但命运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孩子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 这种染色体疾病让黎国思的智力永远停留在幼儿水平,面部特征异于常人,连走路和说话都成了奢望。王宛兰和丈夫不愿放弃,他们带着孩子跑遍省内外医院,却只换来医生“无法治愈”的结论。 面对现实,夫妻俩咬牙扛起责任,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儿子,日复一日教他吃饭、上厕所,甚至用嚼碎的米饭喂他。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大儿子黎建国成家立业,丈夫却因心脏病离世。70岁的王宛兰独自扛起照料小儿子的重担。 黎国恩虽能简单行走,但肌肉萎缩日益严重,30岁时突发脑萎缩彻底瘫痪在床,连吞咽都变得困难。王宛兰每天为他翻身擦洗,用勺子一点点喂食,看着儿子嘴角漏出的饭菜和满地的口水,她常躲在厨房抹泪。 街坊邻居劝她把孩子送福利院,可看到那些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后,她红着眼摇头:“我活着一天,就带他一天。” 2017年,83岁的王宛兰被查出高血压和心脏病。某天买菜回家,她发现黎国恩摔倒在地、面色青紫,抢救后医生宣告孩子将终身卧床。 那个夜晚,王宛兰摸着儿子因药物作用不断抽搐的手,听着他含混不清的“妈妈”,突然想起社区医生说过的话:“安眠药过量会致命。” 这个念头如野草般疯长——自己时日无多,若撒手人寰,儿子怕是连口水都喝不上。 从那天起,王宛兰开始以失眠为由分批购买安眠药。每次从医院取回药片,她都锁进床头柜最底层,仿佛藏着一把割断命运的刀。 2017年5月9日清晨,她把攒下的60粒药片碾成粉末,拌进温热的蜂蜜水。瘫痪在床的黎国恩闻到甜味,咧着嘴含糊喊“妈”,王宛兰颤抖着手将水杯递到儿子嘴边,看着他像婴儿般乖巧吞咽。 一小时后,46岁的黎国恩在母亲注视下停止呼吸。王宛兰给大儿子留了封信,径直走进派出所:“我杀人了,来抓我吧。” 案件开庭时,公诉人出示的证据令全场沉默:黎国恩的唐氏诊断书、王宛兰47岁提前退休的档案、社区医院72次安眠药购买记录。 邻居作证说常看见老太太佝偻着背捡废品,大儿子黎建国当庭痛哭:“求法官轻判,我妈苦了46年啊!” 法院最终援引《刑法》第232条,认定王宛兰构成故意杀人罪,但考虑其年迈、长期照顾病儿、获得家属谅解等情节,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法理之外亦有人情,这场悲剧折射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 案件引发全民热议。 有人痛心质问“虎毒岂能食子”,更多声音则指向深层矛盾——我国现有超40万残障人士家庭,像王宛兰这样的高龄照料者不在少数。 社会福利机构往往拒收成年残障者,社区帮扶力量薄弱,很多家庭被迫在绝望中孤军奋战。一位社工在采访中坦言:“我们接到过上百通类似求助电话,但能提供的帮助杯水车薪。” 法律学者指出,此案判决虽体现司法温度,但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完善托养政策、建立终身照护机制。 王宛兰回家那天下着小雨。她摸着空荡荡的床铺,把儿子最爱吃的奶糖撒进珠江。潮水裹着糖纸起起落落,像极了46年来那些喂饭擦身的清晨与深夜。 有记者问她后悔吗,老人望着窗外木棉花轻声说:“要是能重来,我还是会选他当我儿子。” (参考资料:抖音百科——王宛兰 新浪网——广东83岁老太,将60粒安眠药放入粥中,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法院的判决让人泪目 2024.2.8)
2017年,83岁的王宛兰温水溶解60粒安眠药,亲手喂儿子喝下去,看着儿子死亡后
花开富贵坊
2025-04-06 14:37:47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