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一五曝光了很多食品问题,让我想起三鹿奶粉事件,作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黑暗

猫眼社会 2025-04-06 20:12:49

今年的三一五曝光了很多食品问题,让我想起三鹿奶粉事件,作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源自记者简光洲的孤勇调查。 2008年,甘肃岷县一名张医生发现多名婴幼儿患上罕见的肾结石。他注意到这些患儿均食用三鹿奶粉,但因投诉无门,最终通过参与汶川地震救灾的机会,将线索告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简光洲深入甘肃调查,发现14名患儿均饮用三鹿奶粉后,自费购买样品送检,确认三聚氰胺超标。 当时三鹿集团正因捐赠汶川地震灾区奶粉被媒体盛赞为“民族企业”,而简光洲面临巨大压力。他收到匿名恐吓信,甚至在报道发表前夜彻夜难眠。最终,他成为首个在报道中直接点名“三鹿”的记者,引发全国震动。然而,因担心家人安全,他于2011年退出新闻行业,转行成立传媒公司。 三鹿集团早在2007年底便收到消费者投诉,但高层选择掩盖。2008年5月,技术团队检测到奶粉中“非乳蛋白态氮”含量异常,怀疑是三聚氰胺,但未采取行动。8月1日,内部检测显示16批次样品中15批次含三聚氰胺,董事长田文华连夜召开会议,决定以“产品升级”名义秘密召回,并对外将三聚氰胺称为“A物质”,要求严格保密。 更讽刺的是,三鹿曾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问题奶粉。一名浙江母亲因女儿食用后患病,发帖质疑“这种奶粉能救灾吗?”,反被三鹿以4箱新奶粉收买删帖。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作为三鹿股东,早在2008年8月检测出问题并要求召回,但遭拒绝。恒天然转而通过新西兰政府向中国国务院施压,成为事件曝光的直接推手。9月11日,《东方早报》报道后,三鹿仍矢口否认,直至当晚卫生部公开质疑,才被迫承认。 事后调查发现,22家企业69批次奶粉含三聚氰胺,包括伊利、蒙牛等巨头。国家启动最高级应急预案,免费筛查2240万儿童,确诊29.6万患儿,其中6人死亡,5.2万人住院。 事件根源可追溯至奶源争夺战。三鹿为降低成本,推行“奶牛下乡”模式,由奶农散养。奶农为增加产量,向牛奶兑水并添加尿素、蛋白粉,最终发现三聚氰胺成本更低且无味,能通过蛋白质检测(以氮含量为标准)。每吨牛奶仅需添加2.5公斤三聚氰胺即可达标,而三鹿对此心知肚明,却默许以维持低价优势。 甘肃岷县一对双胞胎兄弟王鹏、王贺,因食用7箱三鹿奶粉,8个月大时确诊肾结石。虽经治疗,但留下尿不尽、免疫力低下等后遗症,身高远低于同龄人。湖南患儿任辰(化名)3岁时确诊双肾结石,2013年病情恶化需长期透析。 尽管政府设立11亿元赔偿基金,但受害者家庭普遍认为补偿不足。死亡患儿仅获赔20万元,重症3万元,一般病例2000元,且后续治疗承诺未完全落实。 田文华2009年被判无期徒刑,但因“狱中表现良好”于2012年、2014年、2016年三次减刑,刑期缩短至2027年出狱。 三鹿事件不仅摧毁了30万家庭的健康,更重创国产奶粉信誉。尽管政府加强监管,但受害者终身后遗症、责任者减刑、品牌复活尝试等争议,仍在刺痛社会神经。当时总理温家宝讲话:“一个三鹿奶粉,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场灾难警示世人:漠视生命的企业终将付出代价,而真相与正义的追寻,永远不应止步。

0 阅读:0
猫眼社会

猫眼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