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1侦察兵趁天黑,摸到美军阵地前,突然,他脚底碰到什么,一动不敢动。轻轻蹲下,扒开泥土,看到根铁丝,是地雷!他心一横,张嘴就咬,只听咔嚓一声,牙齿掉了半块。 姚显儒带领的小队,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寒冷的雪地,偷偷摸进美军阵地前沿。 那时候,雪花飘飘,地面上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所有的痕迹。 姚显儒他们身穿棉衣,头裹白毛巾,装作雪地潜行者,靠近159高地,目的只有一个——侦察敌情。 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恶作剧的玩笑。 当时他正小心翼翼地行进着,步伐谨慎,突然,他的右脚被一根细铁丝绊住。 瞬间,他心头一惊,整个人僵住了,自己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触发那颗隐藏在,雪土下面的地雷。 他缓缓蹲下,警觉地拨开积雪,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跳几乎停滞——一个绿色铁盒,铁丝连接着周围的小树,三根铁丝的另一端系在盒子上,显然这是一个拉发装置的地雷。 他的脑袋瞬间变得清明,手脚也变得冰冷。 面对可能随时引爆的地雷,他没有犹豫。姚显儒快速低下头,张嘴咬住了那根铁丝。 唯有一击成功,否则他和队友都将全军覆没。 咬下去的瞬间,铁丝硬生生地划破了他的嘴唇,一股鲜血直流,而他半颗牙齿也被生生咬掉。 “咔嚓”一声,牙齿的碎片与铁丝一起掉落在雪地里,他几乎能听到那声音的回响,但他毫不在意,继续死死咬住铁丝。 经过一番拼劲的咬断,他终于成功将铁丝断开,地雷的触发装置被解除。 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扒开冻土,将地雷取出,并通过通讯器让战友们后退掩护,独自一人研究如何拆解这颗地雷。 在他带回这颗地雷后,他的眼中充满了兴奋。 他心中默默想着:“如果牺牲了,也得留下经验。”他不是想为了什么功名,而是想让未来的战友能够避免类似的死亡陷阱。 经过一番反复操作,他终于将地雷的引信与雷体分离,这标志着他成功地,拆解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颗地雷。 这次经验的积累,让他决定将地雷拆解技术,传授给队友。 姚显儒带着满腔的热血,继续带回10个平台雷和3个照明雷,每一次拆解,都让他更加熟练。 每拆解一个地雷,他都会仔细研究,并与队友们分享排雷技巧。 时间一长,姚显儒逐渐掌握了更多的地雷类型,他总结出了排雷的标准流程:“观察引信、切断连接、分离雷管”。 通过不断拆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包括连环雷、防坦克雷在内的各种地雷类型。 几个月内,他共起回地雷227颗、破坏300余颗,并将400多颗地雷重新埋入敌军必经之路。 这些地雷成为了致命的陷阱,炸死了20余名美军士兵。 姚显儒的“地雷大搬家”战术,也逐渐显露头角。 他和团队,开始利用缴获的地雷,重新组装后埋设,在美军的巡逻路线。 有一次,姚显儒他们埋设的地雷,炸死了12名美军,仅一人侥幸生还。 这种方式极大地震慑了敌军,美军的巡逻行动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地方都可能藏着地雷。 姚显儒的排雷技,能和战术被上级充分认可。 他被授予了“二级起雷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为他颁发了“二级战士”勋章。 1952年国庆时,姚显儒作为英雄代表,与毛主席亲切握手,这一刻,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他的英雄事迹,也被许多战友津津乐道。 姚显儒可不是一开始就从军,过去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光鲜。 姚显儒出生在甘肃灵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就开始放羊,根本没有读过书。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姚显儒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他升任班长。 在朝鲜战场上,他以排雷闻名,还曾率领尖刀班,成功刺杀了21名敌军炮手,展现了他作为西北汉子的果敢与坚韧。 后来,他的铁钳工具,被保存到了军事博物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他的排雷经验,被编入志愿军教材,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章。 作家魏巍在长篇小说《东方》中,以姚显儒为原型,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这些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姚显儒的一生,从一个放羊娃到战斗英雄,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二级起雷英雄”,他的故事证明了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能改变命运。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在冰天雪地中,用牙齿咬断铁丝、拆解地雷的英雄。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排雷英雄——姚显儒》李文渊,军事出版社,2008年。
1951年,一辆美军汽车突然开进了我方阵地。我军哨兵大吃一惊,美军这是疯了不成?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