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资敌?”3年前,中国一企业开始向美国供应稀土,每月提供50吨稀土,还帮苹果抢占市场,难道华为的下场,这么快就忘记了? “前脚华为被制裁,后脚就给美国送资源,这不是资敌是什么?”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稀土的战略属性。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是制造芯片、导弹、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的关键材料。 中国掌握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而美国70%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国。在中美科技战白热化的背景下,这家企业的行为被解读为“自断臂膀”。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交易背后暗藏玄机。该企业出口的并非直接用于军事的中重稀土,而是未加工的稀土原矿。美国虽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储量,但其精炼能力薄弱,不得不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坦言,F-35战斗机的交付速度已因稀土短缺下降30%。而中国稀土集团正加速布局永磁材料、靶材等下游领域,试图从“卖资源”转向“控标准”。 这种技术碾压在苹果供应链中尤为明显。尽管苹果宣称2025年将实现100%再生稀土使用,但2022年其产品中73%的稀土仍来自中国。 该企业与苹果的合作,本质上是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帮助美国企业降本增效,这在华为被制裁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芯片禁令”,直接导致其手机业务暴跌70%。这场制裁暴露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短板,但也揭示了稀土反制的可能性。 华为麒麟芯片的研发团队曾透露,若美国进一步收紧稀土供应,中国可通过限制镓、锗等材料出口,反制美国的射频芯片产业。 稀土反制的威力在2024年得到验证。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雷神公司的雷达组件交付周期延长至18个月,F-35战斗机的生产陷入停滞。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让美国意识到稀土不仅是资源,更是战略武器。 但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企业的角色却充满矛盾。某稀土企业负责人曾私下表示:“我们出口的是原矿,赚的是加工费,真正的技术优势还在我们手里。” 这种观点在行业内颇具代表性,但公众更关注的是,当华为在海外市场因制裁节节败退时,中国企业却在为美国科技巨头输血。 面对争议,中国稀土产业正在进行战略调整。2025年,中国稀土集团与北方稀土形成“南重北轻”双寡头格局,控制国内85%的开采指标。 这种整合不仅提升了定价权,更通过“采矿-冶炼-永磁材料”全产业链布局,将稀土应用向高端延伸。 在技术层面,中国正在突破美国的专利壁垒。中科院研发的量子点激光光源,将发光效率提升至90%,为下一代EUV光刻机奠定基础; 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则绕开ASML的专利封锁,成本降低50%。这些创新正在改写稀土应用的游戏规则。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建立稀土联盟,在缅甸、老挝等地参股稀土矿。这种“资源外交”不仅分散了风险,更让美国试图构建的“稀土北约”沦为空谈。 这场稀土出口争议的本质,是中国在全球化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2022年的出口行为虽引发争议,但其背后是中国对稀土产业链的绝对掌控——美国进口的稀土矿必须经过中国加工,而中国出口的成品又反制其高科技产业。这种“双向依赖”的格局,让美国在制裁中国时不得不投鼠忌器。 华为的遭遇警示我们,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但稀土出口争议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完全脱钩并不现实。 中国正在探索的“有限开放”策略,即在关键领域保持技术垄断的同时,通过市场合作换取战略空间,或许是破局的关键。 对此你们怎么看?
“光明正大资敌?”3年前,中国一企业开始向美国供应稀土,每月提供50吨稀土,还帮
小张的社会
2025-04-07 11:03:18
0
阅读:55